毛宗萬/夏炜團隊:銥光敏劑标記的工程化細菌用于實體瘤的光動力免疫治療發表于Angew. Chem. Int. Ed.

發布日期:2023-09-18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在個性化醫療中獲得了極大的普及。在特定波長光的激發下,光動力療法的核心——光敏劑将細胞組織中的分子氧轉化為高細胞毒性的活性氧物種(ROS),從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憑借光穩定性強等優異的光物理性能,過渡金屬配合物(钌、銥和铼等)作為光敏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金屬光敏劑的腫瘤靶向遞送策略也變得愈發重要。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固有的乏氧趨向性,靜脈注射的細菌通過血液循環系統能夠靶向、穿透腫瘤組織并在腫瘤部位定殖,因此細菌被認為是靶向腫瘤的候選載體。

近日,太阳集团app首页的夏炜教授、毛宗萬教授和溫州醫科大學的沈建良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銥(III)光敏劑-細菌雜交體(Ir-HEcN),其能夠靶向腫瘤部位,在光照下實現腫瘤的光動力免疫治療。課題組首先對益生菌E. Coli Nissle 1917 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面過表達HaloTag蛋白,并合成了帶有氯代正己烷結構的環金屬銥(Ⅲ)配合物IrCl。基于HaloTag蛋白與氯代正己烷結構之間形成的共價鍵,IrCl可以穩定地錨定在Nissle 1917 表面。(圖1)

圖1 :(a)光敏劑IrCl的合成。 (b)銥(Ⅲ)光敏劑雜合體的構建。 (c)通過光動力免疫治療消除實體瘤的示意圖。

 

 

相比于銥配合物,雜合體具有更優異的腫瘤滲透性。此外,憑借Nissle 1917的腫瘤部位定殖特性,與銥配合物不同的是,雜合體具有更高的腫瘤靶向性。因此,在525 nm綠光的激發下,雜合體能夠顯著抑制乳腺腫瘤的生長。最後,腫瘤部位的免疫細胞的流式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先天性免疫的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還是适應性免疫的樹突狀細胞、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 雜合體+光照組都表現出最高的浸潤率。(圖2)

圖2. (a)(b)MDA-MB-231細胞球磷光成像 (c)荷瘤小鼠各器官及腫瘤離體成像(d)荷瘤小鼠腫瘤生長曲線(e)荷瘤小鼠腫瘤體積(f)(g)(h)(i)(j)腫瘤部位免疫細胞浸潤率

 

此項工作設計并構建了第一例銥光敏劑修飾的細菌雜合體。在525 nm綠光的激發下,該雜合體會導緻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并促進先天性免疫細胞(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适應性免疫細胞(樹突狀細胞、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的浸潤,最終實現腫瘤的光動力免疫治療。此外,該腫瘤靶向策略也可能适用于其他抗腫瘤金屬藥物。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并被評選為熱點文章。我院博士研究生林文凱和溫州醫科大學碩士生劉宇(現為我院博士研究生)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溫州醫科大學的沈建良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的毛宗萬教授和夏炜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論文信息:

Wenkai Lin, Yu Liu, Jinhui Wang, Zhennan Zhao, Kai Lu, He Meng, Ruiqi Luoliu, Xiaojun He,  Jianliang Shen*,  Zong-Wan Mao* Wei Xia*, Engineered Bacteria Labeled with Iridium(III) Photosensitizers for Enhanced 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 of Solid Tumo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202310158. 本論文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