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明/張傑鵬/周東東團隊:客體主導的門控吸附行為:高效乙醇脫水發表于Angew. Chem. Int. Ed.

發布人:薛玮 發布日期:2023-04-13

清潔燃料生物乙醇的推廣使用可有效緩解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而生物乙醇的生産關鍵在于從發酵液(~12%乙醇)中脫水并富集乙醇,以此獲得燃料級純度(99.5%)的乙醇。但是,蒸餾隻能獲得乙醇含量為95.6%的恒沸物。

吸附是一種潛在的高效分離方式,PCP/MOF等新型多孔材料已在衆多分離體系中表現出應用潛力,但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吸附量與選擇性之間的矛盾還難以解決,絕大多數PCP/MOF的水穩定性偏低。

陳小明院士和張傑鵬教授團隊在PCP/MOF領域開展了系統研究。他們開拓了高穩定性的金屬多氮唑框架(metal azolate framework, MAF)體系,但大多是疏水的(Chem. Rev. 2012112, 1001; J. Am. Chem. Soc. 2015137, 7217)。他們還提出了“親水孔道捕獲疏水分子”(Nat. Commun. 20156, 8697)、“控制客體分子構型調控吸附選擇性”(Science 2017356, 1193)、“中間尺寸分子篩”(Nat. Mater. 201918, 994)等多種新的吸附分離機制。尤其是,他們提出了動力學控制柔性和門控吸附的概念,改變了對動力學分離和分子篩分離的認知。他們還系統研究總結了各種結構柔性對分離性能的影響,并指出了相關研究的核心問題(Acc. Chem. Res. 202255, 2966)。例如,常見的開孔行為(Gate opening,稱為Pore opening更合适)在混合物分離中怎樣才能避免共吸附和洩露。

圖1 常見孔結構在單組分和混合組分時的吸附分離行為

 

近日,陳小明/張傑鵬/周東東團隊進一步拓展了門控吸附行為的定義,提出了客體主導的門控吸附概念(傳統門控概念隻考慮主體柔性)。他們将親水的羟基引入多氮唑類配體中,再與醋酸镉和醋酸鋅分别構築了兩例多孔MAF材料(MAF-45和MAF-46),可用于模拟發酵液(10%乙醇)和恒沸混合物(95%乙醇)的水/乙醇分離,直接獲得燃料級乙醇。得益于水吸附誘導的開孔效應,模拟發酵液/恒沸物經過MAF-46一次吸附可獲得燃料級乙醇的量高達0.42/28.7 mmol g-1。更有趣的是選擇性高達228,說明伴随着開孔行為的共吸附極少或可忽略。分子動力學模拟表明,水和乙醇均可以在大孔相中自由擴散,但優先吸附的水占據孔窗位置,可充當“門闆”對後續進入的水/乙醇客體産生門控效應,體現了客體主導的門控吸附行為。

客體主導的門控吸附行為可以解釋很多不合常理的吸附分離行為,也為解決吸附量和選擇性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