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萬/夏炜團隊: 金屬有機化合物從生物分子靶向到動态過程幹預的抗腫瘤策略綜述發表于Chem. Soc. Rev.
以鉑類藥物為代表的金屬配合物在癌症化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作為金屬配合物的重要組成,金屬有機化合物因其獨特的化學生物學性質和發光性能成為新一代金屬藥物開發的重點。近年來,本課題組對金屬有機抗腫瘤藥物的生物分子動态幹預(相分離、甲基化和磷酸化等)、金屬穩态調控(鐵穩态、鋅穩态等)和細胞死亡誘導(自噬、鐵死亡、焦亡和免疫原性死亡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基于以上成果并結合該領域國内外的研究進展,本課題組從作用機理出發,分别從靶向生物分子、幹預腫瘤穩态和誘導細胞死亡三個方面對抗腫瘤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讨論和系統總結(圖1),并對該類化合物的設計理念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圖1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抗腫瘤作用機理概括。
對于腫瘤細胞中過表達的生物因子(如受體、轉運載體、酶、蛋白和核酸等),金屬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金屬中心配位、特定官能團引入和金屬與配體間的協同作用實現對腫瘤相關生物分子的特異性靶向。一旦這些生物靶點功能受到影響,與之相關的下遊通路會遭到破壞,相應的腫瘤穩态将會失衡。這些穩态主要包括能量穩态、氧化還原穩态、金屬穩态、免疫穩态和聚集穩态等。最終,當這些穩态中的一個或多個無法維持正常平衡,腫瘤細胞将會以凋亡、副凋亡、自噬、脹亡、壞死、壞死性凋亡、鐵死亡、焦亡和免疫原性死亡(ICD)等形式走向死亡(圖2)。針對以上三個方面,本課題組系統總結了1)代表性生物靶向分子和相應金屬中心及靶向官能團;2)與腫瘤穩态密切相關的生物過程、關鍵調節因子和通路;以及3)目前所報道的金屬有機化合物能夠引發的九種死亡方式的形态學和化學生物學特征,為抗腫瘤機制的研究和高效金屬藥物的合理設計提供了重要科學參考。
圖2 金屬有機化合物能夠引起的九種細胞死亡方式及相應特點。
該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 = 60.6),太阳集团1088vip博士後彭锟和特聘副研究員鄭越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太阳集团1088vip毛宗萬教授、夏炜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優青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區域聯合基金項目)的資助。
文章信息:
Kun Peng, Yue Zheng, Wei Xia, Zong-Wan Mao, Organometallic anti-tumor agents: targeting from biomolecules to dynamic bioprocesses. Chem. Soc. Rev., 2023, 52, 279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