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化學實驗(分析)

課程簡介

       “基礎化學實驗(分析)”通過與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确立準确的“量”概念,學習和掌握分析化學實驗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在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該課程是化學、材料、生物、環境等學科的主要基礎實驗課,1.5學分,54學時,本科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課。教學内容包括驗證性、設計型和綜合性實驗三個層次,并融入了我院教師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和反映現代科學研究發展新成果的實驗方法和技術,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目标。近年來,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團隊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五個融合”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實踐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維和基本能力的“五基”教學,深化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使學生的知識、思維、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2004年,本課程被評為“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太阳集团app首页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和“太阳集团app首页精品課程”,2013年獲評“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

實驗項目

       “分析化學實驗”共1.5學分,54學時,具體安排如下。

表一  “分析化學實驗”内容

序号

實驗名稱

序号

實驗名稱

1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練習

9

BaCl2·2H2O中鋇含量的測定(微波法)

2

硫酸铵含氮量的測定(甲醛法)

10

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條件試驗

3

混合堿中各含量的測定(雙指示劑法)

11

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

4

水的總硬度的測定

12

設計實驗:銅合金中銅、鋅含量的測定 (絡合滴定法)

5

絡合滴定法測定鋁(鋁鹽或合金等)

13

設計實驗:雙氧水中過氧化氫含量的測定

6

碘量法測定銅合金中的銅(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14

綜合性實驗:試樣中硫酸根總含量的測定(絡合滴定法)

7

直接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15

綜合性實驗:試樣中氯化物各組分含量的測定

8

鈣制劑樣品中鈣含量的測定

16

綜合性實驗:未知弱酸混合物中各組分含量的測定

 

教學特色

        “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活動中,通過“五個融合”,實踐“五基”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知識、思維、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在教學模式方面,實施了“合作小組實驗”、“面向課題實驗”和“面向問題實驗”的教學模式。教學團隊積極參加實驗教材的編寫,完善了教學團隊規章制度。同時,優化了實驗室管理,進行了開放式實驗教學。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團隊多位教師獲學院和學校教學比賽一等獎和二等獎,主持完成和參與了國家、省級和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30多項,在“大學化學”等期刊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多篇,參與編寫基礎化學實驗(第二版)、武漢大學版《分析化學實驗(第五版)》等教材8本。團隊成員獲省部級、校級教學成果獎及個人獎勵30餘項。

image-20230608111628-1    image-20230608111635-2

image-20230608111649-3    image-20230608111656-4

image-20230608111702-5    image-20230608111708-6

image-20230608111714-7

image-20230608111929-8

image-20230608112324-12

image-20230608112652-17

image-20230608112734-18

image-20230608112827-19

image-20230608112052-9

image-20230608112139-10

image-20230608112211-11

 

教學團隊 

       本課程教學組由的7位教師組成,均具有博士學位,所有教師不僅長期在一線主講基礎理論課,同時參與實驗教學。

       每學年有510名研究生參與指導實驗。每組學生人數為15-20名。

image-20230608111331-1

       肖小華:理學博士(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分析化學I”、“基礎化學實驗(分析)”、“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儀器分析)”和“綜合化學實驗”等課程,曾獲2008年太阳集团app首页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2008年太阳集团1088vip授課競賽一等獎;2008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3)等。主持和參與校級教學項目多項;在“大學化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參編了《綜合化學實驗》,及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實驗》(第五版)等教材。主要從事色譜分析、樣品前處理技術及裝置研制等研究。主持完成10多項國家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Anal. Chem.、J. Chromatogr. A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件,獲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

image-20230608111343-2

       鄒小勇,理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化學專業。曾在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做訪問學者(2000.3-2000.6)。主講的課程有“基礎化學實驗(分析)”、“分析化學”、“現代分析化學(電分析化學)”。主持和參與校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1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10多項,在“大學化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0多篇。合作編寫了《基礎化學實驗》(第一版,第二版)教材,參編了由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實驗》(第五版)。科研方向是生物電分析化學,化學計量學與化學信息學。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Anal.Chem.、Chem. Commun.、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

image-20230608111357-3

       淩連生,理學博士(武漢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現任應化系教師黨支部書記和分析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講“分析化學II”、“基礎化學實驗(分析)”、“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儀器分析)”等課程。主要從事DNA分析、動态光散射傳感器、等溫核酸放大技術和PCR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制工作。先後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等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件。

image-20230608111413-4

       甘峰,理學博士(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化學專業。曾在美國Clarkson大學做Research Associate(2001.8 - 2003.3)。主講課程有“分析化學I”、“分析化學II”,“基礎化學實驗(分析)”、“化學計量學(研究生)”。主持多項校級教學項目,獲2020年廣東省本科課程思政優秀案例二等獎;獲第十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主持的“分析化學I”課程,獲太阳集团app首页線下一流本科課程(2022年)。獨立編著《分析化學基礎教程》,并獲第九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教材二等獎。主編《分析化學》。在“大學化學”等刊物發表教學論文多篇,原創性提出配位滴定通式并重新構建配位滴定法教學内容體系。科研方面涉及化學計量學等領域,在Chemom. Intell. Lab. Syst.,Sen. Actuat. B. Chem., Anal. Chem. 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50多篇。

image-20230608111431-5

       祝方明,理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2001.12-2003.5)。主講的課程有“高分子化學”、“材料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分析)”。主持校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3項。科研方向是烯烴可控配位聚合、聚烯烴材料高性能化及應用;主持完成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内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150多篇論文,參編專著3部、譯著1部,獲得48件中國發明專利,出席和主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

image-20230608111447-6

       張卓旻:理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化學專業。主講“分析化學I”、“Chemical Analysis (全英)”、“基礎化學實驗(分析)”和“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儀器分析)”等課程,2010年獲太阳集团1088vip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一等獎。主持和參與校級教學項目多項,在“大學化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要從事色譜分析、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分析、食品與藥品分析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在包括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 Sensor. Actuator. B. Chem., J. Chromatogr. A等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多篇,授權專利12件。

image-20230608111500-7

       瞿俊雄,環境科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高級講師。學院信息技術主管,兼任學院網管,創建厚樸〖HOPE〗工作室,融合化學+IT,實踐科學+藝術,擅長攝影,熱愛自然,推行博雅教育。主講“大學化學(三)”、“實驗室安全與學術道德”,“化學多媒體軟件設計”、“程序設計方法”、“攝影科學與藝術”、“大學化學實驗”、“基礎化學實驗(分析)”、“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儀器分析)”等課程。建設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網站10餘門,承擔教育部、省級、校級科研和教研項目20餘項,獲得各級獎勵40餘項;研發儀器預約管理系統、高校教務系統、高校院校CMS、博雅海量圖片管理系統、HopeUI庫、青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平台、汽油燃燒殘餘物色譜譜圖分析軟件等,獲軟件著作權1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