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化學實驗
課程簡介
課程發展史:2000年初,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提出建設“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創新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綜合化學實驗”是該體系的重要實驗課程之一。在廣泛收集國内外同類課程教學計劃及大綱、教學内容、教學組織等資料的基礎上,本課程教學團隊結合我院教學、科研、專業設置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始該課程的系統建設,撤消各專業實驗室,組建綜合化學實驗室,率先在我校向本科生設立了“創新化學實驗與研究基金”,開展創新化學實驗與研究。2001年,面向1997級本科生開設了第一屆《綜合化學實驗》, 實驗内容涉及材料、環境等新興領域。經過7年的教學實踐,共有十幾位教師參編,毛宗萬、童葉翔教授主編的《綜合化學實驗》教材于2008年出版。後期根據課程建設發展需要,課程組于2020年重新出版《綜合化學實驗(第二版)》。本課程2005年入選廣東省精品課程,2010年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2017年榮獲第八屆廣東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2018年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學内容:綜合化學實驗内容不但體現化學各個二級學科的内容,而且打破學科界限,強調學科交叉,與學科發展前沿相結合 (包括材料、生命、醫藥、環境等學科中的實驗方法)。
課程特點:《綜合化學實驗》是化學專業本科生在高年級開設的獨立實驗課程,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和加深對化學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進行化學實驗的能力。
教學任務:1)最大限度地從化學一級學科的層面上了解和掌握現代化學研究方法和技術以及它們在當今高新科技領域中的應用;2)将無水無氧實驗内容及化學危險品操作引入到本科生實驗教學中,強化化學專業性,提升本科生國際競争力;3)獨立進行資料查閱、完成實驗設計、方案實施、結果分析、報告總結等,初步具備化學專業人才應有的創新意識、 科研能力和團隊精神。
實驗項目
實驗3 1,1'-二(二苯基膦)二茂鐵的合成(20學時)
實驗4 1,1′-雙(二苯基膦)二茂鐵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10學時)
實驗5 單核钴配合物的合成及可見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性能研究(20學時)
實驗7&10 金屬配合物的模闆合成、表征和 DNA 斷裂分析, DNA的提取及與金屬離子的作用(15學時)
實驗 8 小分子晶體生長和結構分析(15學時)
實驗24 一種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HKUST-1納米晶的合成及其染料吸附性質研究(15學時)
實驗31荔枝皮中多酚類物質的提取分離及其抗氧化性研究(15學時)
實驗34 蚊劑 N,N-二乙基間甲基苯甲酰胺的合成(20學時)
實驗39 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的制備及其應用(15學時)
教學特色
本課程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打破二級學科界限,與學科發展前沿相結合 ,最大限度從化學一級學科層面上了解和掌握現代化學研究方法和技術以及它們在當今高新科技領域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提升科研興趣;
2. 獨立進行資料查閱、完成實驗設計、方案實施、結果分析、報告總結等,初步具備化學專業人才應有的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滲透科學實驗方法,培養學生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
3. 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主動、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适當融入中外化學家的典型事迹,激勵學生志存高遠,培養學生孜孜不倦、勇于向困難挑戰的精神。
獲獎成果:
1. 新時期化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年
2. 科研促教學,深度融合現代化學實驗技術和教學實踐,全力培養化學創新人才,第八屆廣東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2017年
3. 綜合化學實驗,國家精品課程,2010年
4. 綜合化學實驗,廣東省精品課程,2005年
自編教材:
1. 《綜合化學實驗》(第二版),國家精品課程配套教材,毛宗萬、姜隆、張偉雄、喬正平、張藝、肖小華編著,科學出版社,2020年
2. 《綜合化學實驗》,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化學類,毛宗萬,童葉翔,科學出版社,2008年
先進儀器設備:
1. 手套箱
2. 溶劑處理系統
3. 桌上型掃描電鏡
4. 氣相色譜
5. 紅外光譜儀
教學團隊
毛宗萬
教授、博導,國家傑青
張藝
教授、博導,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趙曉丹
教授、博導
韓治際
教授、博導
周磊
教授、博導,省傑青
肖小華
副教授、博導
劉四委
副教授、碩導
周東東
副教授、碩導
許先芳
實驗中心副主任,高級實驗師
黃華珍
中級實驗師
張建輝
中級實驗師
陳滔
初級實驗師
已建設了一支德才兼備、學術引領、熱愛教育的優秀教學團隊,引領創新人才培養,鑄就人才培養高地。課程組現有主講教師8名,教輔人員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3名,高級工程師1名,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4名,廣東省傑青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