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太阳集团1088vip于2016年8月16日由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更名而來,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創辦于1924年的國立廣東大學化學系和創辦于1921年的嶺南大學化學系,已有百餘年的悠久辦學曆史和優良學術傳統。筚路藍縷,以啟山林,一代代化學人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訓,振興中華,矢志不渝,經過近百年的奮鬥和發展,太阳集团1088vip已在國内外形成重要學術影響力。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嚴謹務實,追求卓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徹科技興院、人才強院理念和戰略,為推動太阳集团app首页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而不懈奮鬥。

學科建設
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學科影響力突出,兩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榜單,第四輪學科水平評估等級A-,近年來一直穩居ESI世界前0.5‰,在多個有影響力的排行榜學科排名跻身世界50強。10人入選化學學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人入選材料學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3人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化學、材料、環境、化工類榜單。
師資力量
現有專任教師101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42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青年項目入選者2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現有博士後、專職研究人員42人。
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
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522人,碩士生406人,博士生428人。現為“國家理科(化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化學教學團隊。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化學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入選教育部“強基計劃”招生試點專業。現有國家精品課4門,省級以上一流課程6門,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3項。2021年,教育部啟動基礎學科相關領域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系列“101計劃”),化學“101計劃”由太阳集团app首页牽頭實施。
學院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揚個性”的育人理念,注重科研與教學融合、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融合、德育與智育融合、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融合,培養化學創新人才。通過舉辦文獻閱讀大賽、實驗室開放日、前沿講座、科研入門培訓、本科生科研交流會等,鼓勵本科生提前進實驗室,激發學生科研興趣;通過開展國際化雙向交流,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實現全面發展,《面向全球,思維碰撞太阳集团app首页-北京大學化學國際暑期學校》案例入選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研究生教育"最佳實踐”案例;通過實施全程導師制、鼓勵學生參與高端學術競賽、建立學生深造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将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近年來,本科生在國内外刊物參與發表科研論文近180篇,獲各類國家級、省部級獎項超過150項。
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提升研究生學術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迄今學院共有2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獲得提名獎,有6位研究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共有11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近一個世紀的積澱與發展,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一萬多名畢業生,其中不乏學界精英和行業領袖,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蘇锵、江元生、姜中宏、梁棟材、陳小明等。
科研平台及團隊
學院現擁有“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太阳集团app首页-澳門大學教育部聯合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等學校功能分子工程基礎研究卓越中心,廣東省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功能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廣東省高性能有機聚合物光電功能薄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熱敏性精細化學品合成與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環保功能油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學院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2個和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卓越創新群體項目“自旋與鐵電化學”的牽頭單位。學院擁有一大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如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電鏡、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高分辨電噴霧飛行時間質譜等,構建了大型儀器共享平台,為學院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提供有力支撐,并輻射至廣東及南方高校。
科研成果
迄今學院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化學科學獎1項、國際科學獎5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科學探索獎1項。2016年以來發表Science論文3篇,Nature論文1篇,Nature、Science子刊及三大化學刊物論文295篇。9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6人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化學、材料、環境、化工類榜單。
學術合作與交流
學院積極拓展學術合作與交流,自十三五規劃以來,共獲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在内的20項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立項金額1500餘萬元。每年承辦國内外高層次大型學術會議超3場,邀請國内外專家做學術報告超過100場次。2010年創立萊恩功能材料研究所國際合作交流平台,聘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Jean-MarieLehn、 德國科學院院士Dieter Fenske等7位外籍兼職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小明教授等26位中方固定成員。
社會服務
學科持續促進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21年以來共新增國際、國内授權發明專利295件,成果轉化和咨詢服務方面的到校經費總額約1360萬元。參與國内外标準制定2項。研發的多元離子集成含能材料,有望應用于各類民用領域,并走出一條可系統化、易規模化的中國創新發展道路。該技術近期還取得了美、俄、日、韓、加、澳和以色列等多國專利授權。學科積極與大灣區行業、企業開展聯合攻關,舉辦近20場企業對接交流會,與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等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在新一代移動通訊技術、柔性顯示及新能源領域,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近5年累計承擔科研項目20餘項,科研經費超過2500萬元,聯合開發出當前國内外最薄的2um聚酰亞胺薄膜并成功實現量産,打破國外在超薄型聚酰亞胺生産技術和産品方面壟斷和技術壁壘。在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方面,與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等合作研發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現該技術已經完成項目中試,後續有望實現國外産品的國産化替代。
校友與捐贈基金
學院重視校友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蘇、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設立了地方校友分會和企業家校友聯誼會,每年舉行校友理事大會、化學節、校友尋訪活動、校友企業走訪活動等密切校友聯系的活動。編纂《化學學科編年史》《百年圖史》《化學百年》等書籍、建設太阳集团1088vip院史館、建設職工牆、校友牆、捐贈牆等文化展示區。師生與校友們同向同行,共同建設學院“家園”。
迄今,學院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贈學院的總金額已超過6300萬元,包括學院發展基金、勵教獎助學金、鍊反應基金以及實物捐贈等,對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先進設備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使命與願景
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2020年學院搬遷到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化學材料綜合樓,配備了一批支持學科發展的先進儀器設備,總值5億元人民币。學院迎來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學院需要一大批海内外傑出人才、青年人才加盟,為早日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标而努力。
(數據統計時間: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