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兒女》觀後感--分析碩士支部王春蘭
應組織的安排,我連續看了系列劇《人民的好兒女》。
随後心裡便不斷反思,不斷湧起各種熱情。
首先的感受就是對楷模的崇拜,對事迹的感動。接着,我不由的理性思考。思考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動力、我們可不可以、應該從何做起。
他們中的很多原本也是普通的職業、平凡的人,也生活在我們物欲的世界裡,是什麼使他們從中超脫,造就了他們的不平凡?是趙廣軍的“我志願我快樂”?是王萬青 “今生無悔”的對草原藏民的堅持?還是孫家棟對航天科技終身的奉獻?
趙廣軍,原本一個普通的物管員,98年加入廣州志願者協會。在十幾年的志願者生涯裡,他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和健康,将工作之餘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志願服務,先後拿出十幾萬元幫助并長期照顧66位孤寡老人,幫教1200多名邊緣青少年,用自己的手機創辦志願者服務心理熱線——“生命熱線”,成功的幫助了200多名有自殺和報複社會傾向的人員重新用積極的心态面對生活。趙廣軍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數年如一日,自覺地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管有什麼困難險阻,始終如一地堅守本義,保持本色不變。他在為社會作貢獻中,卻經曆了同齡人所不能比拟的艱辛,經濟困難,健康受損,情人離去,别人諷刺···但他始終堅持為社會做好事,忠于自己的社會責任,保持高尚人格,這種“吾道一以貫之”的精神,難能可貴。
王萬青,甘肅省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的他,風華正茂年齡,就奔赴阿萬昌草原。為了牧民的健康,為了民族的團結,将青春熱血灑在了茫茫草原。為多少人治好了病,他無法陳述。如今六十七歲的他還忙碌在草原巡醫。當榮譽挂肩時,隻有一句純樸的話語,那就是“今生無悔”。正因為有王萬青一樣優秀共産黨員的無私奉獻,才譜寫出了多民族和睦共處、親如一家的壯麗樂章。
孫家棟,中科院院士,著名航天專家,主持完成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衛星等。50多年來,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歸國人員,孫家棟院士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甘于默默耕耘,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事業奉獻全部的青春年華、聰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他愛黨愛國、忠于事業,他發揚民主、誤事嚴謹,他銳意進取、勇攀高峰,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這些品格和作風都是我們技術工作者學習的好榜樣。
如此,還有很多很多。
有時再想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感動,也不僅隻停留在思考的層面上,關鍵的一步是我們能做些什麼。
保爾說,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在有限的長度裡,是什麼改變了它的年華虛度,是什麼改變了它的碌碌無為?是什麼改變了它的廣度,是什麼讓它充滿意義。五個字,為人民服務。
在系列劇裡,我們能看到他們通有的品質,自願、堅持與奉獻,默默的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作為研究生黨員,未來的技術工作者,我們可以做的更多。我們可以像趙廣軍一樣服務志願,可以像王萬青一樣獻身邊區,也可以像孫家棟勵志科技···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正是他們身上的這些品質改變了這些人,這些人發揚了這些精神,影響着我們的社會,使我們黨員的形象具體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