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有感-化工系博士生黨支部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為了宣傳和學習今年“七一”表彰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的先進事迹,我們化工系博士生黨支部全體黨員觀看了中組部聯系制作了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共48集,每集時長15分鐘)。電視劇中48位先進共産黨員的真實的感人事迹,實在是震撼人心!我們從感人的故事情節、樸實的肢體語言,我們看到了共産黨的偉大,看到了可敬、可親、可信、可學的優秀共産黨員。現将讨論會分學習收看情況、黨員學習體會及黨員座談會讨論發言摘錄三部分總結。

一、學習收看情況

  化工系博士生黨支部通過“采取網絡觀看方式,撰寫一篇心得體會”的方式,認真組織全支部黨員收看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他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開拓創新的高尚品質和精神風貌,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電視精品,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經常性教育的生動教材。

  采取網絡觀看方式,組織黨員自行收看,各自合理安排收看時間,使黨員普遍受到了一次教育認真開展學習觀看活動,之後又認真組織黨員進行讨論交流。此後,撰寫一篇心得體會,全體黨員緊緊圍繞觀看系列片(可以是其中一位黨員,也可以是多個先進黨員模範示例)受到了哪些教育、向優秀黨員學什麼,怎樣立足崗位創先争優等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認真撰寫對該電視系列片的感受、學習體會等。

二、黨員學習體會

  “人民的好兒女”,這是人民對優秀共産黨員最好的評價。從他們的事迹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共産黨員的無私情懷、堅忍不拔、淡泊名義、甘為孺子牛的情操。他們之所以赢得社會的認可,是因為他們能夠立足本職,從小事做起,從最平凡的事做起。在前進道路上、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艱難險阻、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勇往直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此外,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分享的重要。知道分享與奉獻是一對雙胞胎,性質是一樣的,也可以說奉獻是分享的前提。一份快樂如果乘以十三億,就是更大的快樂。一份悲傷如果除以十三億,就是渺小的悲傷。這就是分享的真蒂! 分享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它使快樂增大,它使悲傷減小。衆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獻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夠使我們偉大的國家成為世人羨慕的樂園。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奉獻之後再分享。比如,捐書活動中,你捐出了一本書,你奉獻了知識,此後,便有更多的人與你一起分享知識。或者在抗震救災中,你捐出了一件棉衣,奉獻了溫暖,那麼災區的小朋友們便和你一起分享溫暖。無論你奉獻了什麼,分享的什麼。在這之後,你也會感受到快樂。

  他們的行動激勵着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蕩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着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三、黨員座談會讨論發言摘錄

  沈海民:對于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我主要觀看了兩集,《人民的好兒女》之《特種尖兵——劉珪》和《大山的火把——趙世術》。雖然隻看了短短的兩集,但我卻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名優秀共産黨員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無私奉獻的奉獻精神。特種尖兵-劉珪在生死關頭,将生的希望留給戰友,留給自己的戰士,卻将死的可能留給了自己;大山的火把——趙世術老師,背學生過河回家卻使自己身患殘疾,這種無私的敢做敢當的奉獻精神,是我們共産黨員,無論是領導階層還是基層普通共産黨員,都應時刻學習借鑒和具備的。

  柴坤剛:在黨支部的号召下,我觀看學習了紀念建黨90周年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中的兩個感人的真實故事,分别是一名大山深處的人民教師和一位明星老奶奶的故事。作為人民教師,能做到像趙世術老師忍受這病痛的折磨,在惡劣的環境中,将自己畢生的心血投入到山區的教育中,現實生活中恐怕已不多了。他感人事迹的背後,還有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妻子,她十三年如一日背着自己的丈夫,在崎岖的山間小道上,邁着沉重的步伐,輾轉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她或許不是共産黨員,但她的這一份堅定,該是當下很多黨員們該學習的。另一位明星老奶奶的人生之路,似乎能讓我看透某種人生的心态,尤其是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經曆生命中的坎坷時,她鎮靜、淡定,在國家出現災難時,她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和一個公衆人物,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那種實實在在的愛心付出,讓我不得不佩服。兩個看似不在同一個行業和世界的兩名優秀共産黨員,内心深處卻都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顆堅持不懈的心。

  劉天夫:趙世術是重慶山村的教師。剛畢業時,由于學生回家要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主動要求背着孩子回家。河流水急,危機四伏,他一背就是5年。而後,由于常年的勞累和河水的刺激,他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他開始還能拄着拐杖,後來隻能由妻子梁言書背着上下班。妻子背了他13年。他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來自于哪裡?他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改變大山的落後面貌,他要用知識和文化改變。他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他在山村小學的最後一節課上,告訴學生,要珍惜時間,把功課學好。他用殘疾的手,顫抖着寫下了“和時間賽跑”幾個字。趙老師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用單薄的力量擔負着一個個孩子的夢,個人的病痛折磨沒有讓他退縮,他無疑是人民的好兒女。

  雷楊:近日觀看了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電視系列片《人民的好兒女》中的部分節目,其中《我志願我快樂——趙廣軍》對我産生了較大感觸,影片中的主角與我們同在廣州市海珠區,就是我們身邊的鮮活榜樣,他多次勸解了欲輕生的多位市民和外來打工者,一直默默實踐着志願精神。趙廣軍同志以其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的嶄新形象,集中體現了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崇高和無私的精神、追求理想無私奉獻的積極人生态度,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改革開放時代精神完美結合的典範,是廣州現代化大都市建設進程中湧現出來的優秀典型。作為與其同處同一地區的共産黨員,更應以其為榜樣,更好地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肖娟:闆凳媽媽許月華的先進事迹,網上有人将其稱為“愛是不落的星辰”。 家庭和經曆的不幸沒有将許月華擊垮,社會福利院的生活讓她變得堅強和感恩。為了能照顧孤殘兒童,她用超常的毅力學會了用兩條小闆凳代替雙腿走路,為孩子們喂飯喂水、縫補漿洗、織毛衣、納鞋底,精心養護,37年來一直未間斷,先後照顧養育了130多名孤殘兒童,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闆凳媽媽”。年過半百的許月華,從不畏難,從不說累,也從不言老。許月華就是這樣滿載着對孤殘孩子們的愛,撐着她的小闆凳,永不停歇地向前“走”下去。許月華,這個名字,這個身影,就像刻在我的腦海中一樣,試想,還有什麼困難能和她相提?還有什麼不公能和她并論?和她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