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讀後感--09級本科生黨支部:陳玥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你幸福嗎?

  也許你會問我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幸福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嗎?

  幸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因為它簡單,所以有很多人忽略了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也許你就會問我,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本-沙哈爾博士在書中寫道:“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準,是所有目标的最終目标。”在商業中,錢是衡量标準,用來評估資産與債務、利潤與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因素都不會被考慮進去;在人生中,幸福感是衡量标準,負面情緒是支出,正面情緒是收入。當我們正面情緒多于負面情緒時,我們就是在幸福這一“至高财富”上獲利了;當我們長期處于抑郁中,則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情感破産”。

  人們也許會說成功就得到了幸福。其實,成功并不等于幸福!成功獲得的隻是心靈上的放松和解脫,這種解脫給人帶來了真實的快樂,但并不等同于幸福,隻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但是這種喜悅隻是來自于痛苦的前因。因而很多人便把這種喜悅、解脫誤當做是“幸福”,從而造成了“幸福的假象”。

  本-沙哈爾博士在書中講述了他自己親身的一個經曆,便是他16歲時獲得了以色列的全國壁球賽的冠軍,他認為他應該獲得了幸福,但是實際上沒有。他為了準備比賽,節制了一個月的飲食,他曾暗自發誓,在比賽結束後一定大吃幾頓“垃圾食品”。當他比賽結束後,他真的跑到商店去買了兩個漢堡包,但是此刻他并沒有得到快樂,反而是一種失落,一種空虛。他看着手中的漢堡,發明了四種漢堡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口味誘人,但卻是“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樂,同時也埋下了未來的痛苦。這種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便稱作是“享樂主義型”;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将更健康,但是吃起來很痛苦。這種犧牲眼前幸福,追求未來的目标,便稱作是“勞碌奔波型”;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這種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幸福,也不對未來抱期許,便稱作是“虛無主義型”;

  第四種漢堡,則是最好的,既美味,又營養。這種既享受當下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好的未來,就是“幸福型”。

  既然成功并不等于幸福,那麼幸福感決定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遺傳基因,二是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三是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

  現實中大多數人屬于“勞碌奔波型”,這主要受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影響。當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時,就會受到來自學校、家庭以及周圍人的獎勵或者鼓舞;當職工工作出色時,也受到了老闆的獎勵和他人的羨慕。這就使得人們習慣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終導緻終生的盲目追求。

  我們常常發現身邊的人雖然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但是卻悶悶不樂;或者是聽到并且我們認可有錢人并不一定快樂的觀點。仔細回味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從開始上學起,我們便不斷被灌輸一種思想,我們要好好學習,要取得好成績,這樣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于是,我們便在追逐成績的提升,希望得到父母、老師以及周圍人的認可與贊揚。但正是在追逐優異成績的同時,我們受到了來自考試的恐懼以及巨大的壓力,忽略了學習中也可以得到快樂,我們更多的期盼是下課、放學和放假。本以為上了大學便可以好好地玩了,但是事實上大學的壓力也不小。面對如今的就業形勢,可能很多人都在為找到一個好工作而煩惱。而當我們找到工作後,又是處于同樣的狀況。為了能有較高的薪水以及職位的升遷,我們又不斷地強迫自己努力,去追逐那些物質上的滿足,卻以背負巨大的身心壓力為代價。即使我們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有很多錢,有車有房,我們也不一定感到快樂。我們在享樂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這并不是幸福。大多數人都處在每天忙碌奔波,但最終卻不知奔波究竟是為了什麼。

  本-沙哈爾博士說道:“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标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這樣,很多人就會在愁悶什麼工作才能達到這種幸福的生活呢?主要有三個問題: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當我們反思這三個問題并找到答案時,便就是找到了幸福的工作。工作也有三個層次: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隻為賺錢謀生的人關心的隻是工作所得到的報酬,并且期待的主要是節假日;把工作當成事業的人,不僅關心财富的積累,而且還關心事業的發展以及個人升遷的可能性;而把工作作為自己的使命感的人,最關心的是工作本身,工作給這些人動力,給這些人快樂,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你想得到的是哪種工作呢?呵呵……記住,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并有意義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