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國民危難安能忘,投筆從戎勇抗争 ——訪楊康華之女虞耀華姐妹
東江縱隊系列之東縱領導——
國民危難安能忘,投筆從戎勇抗争
——訪楊康華之女虞耀華姐妹
采訪人:楊海婷 肖軍 陳靈玉
作者:肖軍(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13級應用化學)
采訪時間:2015年9月7日9:00—14:30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被采訪者:虞耀華、虞學軍,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中大校友楊康華之女
九月七日,廣州大雨滂沱,早起準備采訪事宜的我們剛出門就碰到了瓢潑大雨,噼啪的大雨将我們火熱的心澆了個通透,想着可能幾位采訪對象會因為大雨推遲這次采訪活動,沒想到虞耀華姐妹不僅冒着大雨按時到了會場,還為這次采訪準備了很多的資料,這些資料是虞耀華女士清晨五點起來為我們搜集整理的。受訪者的熱情讓我們感動不已,想來楊康華先生當年也是懷着滿腔的救國熱情投筆從戎,毅然踏上救國之旅的吧。正是這些濃烈的熱情,才讓我們的英雄不被忘記,讓我們的國家前進得平穩踏實;縱使狂風驟雨也熄滅不了這種熱情。時間流逝,但先人英雄的事迹不會消逝,我們在虞耀華女士的追憶中穿越時空,看楊康華先生如何在那個戰火紛飛、國難當頭的時刻毅然投筆從戎踏上救國之旅。

虞耀華女士講述父親走上救國之路的曆程
年少亦當思救國,安廢壯志因年少
許多英雄都不因自己年少而忘記心中的理想,相反他們在同齡人還對世界了解尚淺的時候就已經立下了救亡圖存的宏圖大志。位卑未敢忘憂國!楊康華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楊康華先生原名虞煥章,祖籍浙江會稽(今紹興),1915年1月出生于廣州一個知識份子家庭。自幼聰穎好學,在廣州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小和附中讀書時曾多次跳級。其父虞仰泉曾任職中大高級職員,為人儉樸,處事負責,對人友善,富于正義感,1925年他曾參加6.23遊行(即沙基慘案事件),這在楊康華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弟妹們在楊康華的影響和帶動下,家裡先後有八人加入了革命隊伍。虞耀華女士的九嬸洪佩蘭烈士(中大附中學生)為了革命在高燒時被敵人活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廣大愛國群衆抵制日貨,10月10日廣州警察當局鎮壓在永漢路的示威群衆,愛國同胞被捕甚多,傷亡慘重,終演成永漢慘案(亦稱雙十慘案)。第二天,年僅16歲的楊康華勇敢地與拿着血衣的同學并肩前進在遊行抗議的隊伍中。在中大讀預科期間,楊與浙江同鄉同學淩伯骥(文總六烈士之一)相熟,因此參加了“中大文藝研究會”,開始接觸左翼同學和進步教師,閱讀進步書刊,思想上實現第一次大的飛躍。他參與創辦“中大文藝研究會”會刊《新啟蒙》,擔任文書工作。1932年,在進入中大的前一個暑假,楊康華與黃雲耀、李燕勝兩位同學成立了秘密團體—新中國,在心形象牙戒指上雕刻New China(新中國)的首字母作為徽号及紀念,立志向孫中山先生學習,為争取建立新中國而奮鬥。楊康華從原來埋頭讀書希望科學救國,後逐漸意識到要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于是他考入中大法學院政治系學習。在大學同學李群傑的影響下,楊更加系統地閱讀馬列書籍,并翻譯英文版的《列甯小叢書》一些章節送報刊發表。1934年,文總六烈士犧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楊康華先生更加明确而迫切地希望尋找中國共産黨的組織。
矢志救國毋論難,關山難阻終遂願
衆人拾柴火焰高。救國不是某一個人能夠辦到的,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隻有全中國的愛國民衆有組織地聯合起來才能捍衛中華,保衛華夏,建設一個強大有尊嚴的國家。正是懷抱着這樣的信念,楊康華先生踏上了尋找黨組織的征程。1935年夏,他與班級同學組織政治考察團考察社會,先後到過南京、上海、杭州、北平、天津。在上海,他事先得知某書店可能是黨組織的聯絡點,希望在此找到組織但沒有結果,不過購買了大量進步書籍。1935年9-10月間,他與李群傑等六位同學在白雲山摩星嶺召開秘密會議,自發組織左翼團體馬列主義行動團(在沒有黨組織明确指引下,憑自己的力量探索救國救亡的出路)。
在尋找黨組織的同時,楊康華先生仍不忘向抗日救國奉獻自己的力量。1935年,震驚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爆發了,楊康華積極發動同學們響應,成為廣東最早響應“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的發起者和策劃者之一。12月12日下午,2000多名學生、教職員工包括一些知名教授和院長,從石牌校區步行30餘公裡,到文明路舊校區(現中山圖書館、魯迅博物館),彙合醫學院、附中、附小及其他學校學生共5000餘人進行了第一次抗日大遊行。這次遊行是繼1931年永漢慘案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抗日示威遊行,它激勵了全市學生和各階層人民的士氣,其影響擴大至全省各地甚至是整個華南地區。在12月31日開展第二次遊行前夕,校方及警察機關收到消息後封鎖學校不許學生參加遊行,但楊康華先生所在的馬列主義行動團仍拉起抗日橫幅到政府請願。次年1月開展第三次大遊行,共三萬餘人參與,進步學生成立廣州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并選舉曾生擔任主席,呼籲“停止内戰,一緻抗日”。由于第三次遊行反響熱烈,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壓力,警察開始抓捕和槍斃共産黨員,許多人逃亡上海和香港,楊康華先生留在廣州隐避。
1936年3月,在經過不懈努力和漫長等待後,楊康華通過一位同學的叔父—國民黨元老陳汝棠先生找到了廣西籍共産黨員陳勉恕,經陳勉恕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入黨後接受黨組織的任務—在學生、工人、農民、軍隊中廣泛團結進步青年,組織學習革命理論,積聚革命力量,在抗日救亡鬥争中發展新黨員;同時在國民黨上層人士和民主人士中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1936年夏在中大畢業後,他利用教師的身份發展學生黨員,隊伍以滾雪球的趨勢發展壯大。1938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重新組建,秘密會議在楊康華先生的虞家老祖屋進行,他與妻子徐靜如為會議順利召開做配合工作。繼而中共廣州市委成立,楊康華先生擔任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同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楊康華與梁廣等人撤退到香港,任中共東南特委宣傳部長,1940年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兼管澳門地下黨組織工作。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楊康華先生一家從香港撤退到東江遊擊區,投身抗日武裝鬥争,參加過搶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精英和著名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行動。1942年2月,楊康華被任命為廣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總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此後在部隊從事政治方面的工作。直至新中國建立以後長期擔任廣東的文教、科學、衛生、體育以及外事工作領導,他在工作中認真執行黨的政策,忠誠熱忱。
楊康華先生在年輕時就心系國家,立志救國,從未因危險而退縮,未曾因艱難而停滞,一直保持堅定的意志,方向明确,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人民。
理想堅定心難濁,不忘初心得始終
正如虞耀華女士總結所言:“父親的革命經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相當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所走過的道路,在當時的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是如何在黨的指引和領導下探索前進的。他們走出書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和武裝鬥争,經過血與火的考驗,從一個僅僅抱着科學救國思想的愛國主義者一步步成長、鍛煉成為一個共産主義堅強戰士。父親是大革命失敗後廣東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一位代表,這一代人為恢複和發展中共廣東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也為我國廣東的抗日武裝鬥争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國難當頭的危難時刻,許許多多的人都站了出來,他們中有的人大聲呼喊以驚醒更多人,有的人奮起抗争以搏出希望未來;有的人幸運地堅持到了最後,有的人壯烈地犧牲了;有的人很幸運地被世人銘記感懷;有的人雖然做出了貢獻但曆史上鮮為人知。正是這些堅強熱血可愛的人們無私地犧牲了小我,才成就了如今崛起之中國的、來之不易寫就的、大寫的我。當今的時代,不少人迷失方向,有的人被物欲遮蔽了理想,有的人在成長中失去了良心,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質,而是更充實的心靈。而更充實的心靈便來源于我們的根、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故事、我們的英雄、我們的民族魂。請銘記曆史,不忘為了如今生活嘔心瀝血、先赴後繼的英雄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本章責任編輯:楊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