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深深黨情救國于危難 ——訪37級校友曾生之子曾德平

發布人:網站管理員

東江縱隊系列之東縱領導——

深深黨情救國于危難

——訪37級校友曾生之子曾德平

采訪人:吳金齊   楊海婷   伍子豪

作者:吳金齊(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13級化學工程與工藝)

采訪時間:2015年9月13日15:00—17:30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被采訪者:曾德平,東江縱隊司令員、中大校友曾生之子

九月份的廣州,秋高氣爽。在豐盛堂的辦公室裡,我們迎來了曾德平伯伯。曾伯伯是著名的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之子。今天,我們将随同老人,穿越曆史的時空,一起回顧那段抗戰的艱苦歲月,看曾生是如何萌生革命思想,接觸共産黨組織,繼而成為東江縱隊的領導先驅。

革命萌芽,情系中大

曾生将軍出生于海員家庭。曾生的父親在往返于中國和澳洲的商船上做廚工,上岸之後在朋友的小商鋪中打工當店員。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澳洲得到更良好的教育,于是托自己的鄉親曾三叔将曾生帶去澳洲悉尼讀書。在去往澳洲的商船上,小小的曾生看到很多令他驚訝的事。很多人在陰暗的倉底角落中四處躲藏,很可憐。他問曾三叔才知道,那些人叫做“屈蛇”,是在國内貧困、無法生存的窮人,因沒有錢買船票,隻好通過自己的親戚将他們送上船,偷渡到國外謀生。尋求活路的他們,一旦被船主和軍警查出,就會被抓坐牢或者驅逐出境,所以他們像蛇一樣,蜷縮在床底、木箱及任何可以躲藏的地方,以求蒙混過關,獲得生存。這件事給曾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他不明白為什麼人是這樣的不平等,為什麼這些人會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社會的不公,祖國的貧弱,同胞的貧困可憐,使他難過至極。多年來這一幕的記憶一直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腦海裡。

為此在澳洲學習期間,曾生勤奮努力地學習。因家境貧寒,他勤工儉學找了兩份工作,一份是在父親的商鋪裡打工,搬運貨物;第二份是在車行當學徒,修理汽車。在求學期間,他對中國人因地位低下所受到的侮辱和歧視深有感觸:白人把中國人看作“東亞病夫”的劣等民族,白人孩子嘲弄中國人,并用英語罵人,以為曾生聽不懂。作為中國人,在這裡遭受到如此的不公待遇,完全沒有一絲的尊嚴。當時曾生也隻知道憤怒,隻知道我們的民族尊嚴受到傷害,幼小的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應有的責任,暗下決心學成之後要報效祖國、振興中華,長大之後要為祖國多做貢獻,希望祖國盡快富強起來,要讓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昂首闊步的走路,不被别人看不起。那時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壯舉以及他的愛國事迹,使曾生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對中山先生非常崇敬,希望以後能夠像中山先生那樣救國于危難。在這種愛國情懷的催動下,曾生誓要考進太阳集团app首页學習。

曆經艱辛把黨尋

要考入中大,則需先在中大附中學習。剛從澳洲回來的曾生,因多年沒有接觸到中文,中文很差。為了能夠考進中大,他到百粵夜校補習中文。在補習期間,校長潘子湘經常向學生們傳播愛國思想,曾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更加堅定他到中大學習的決心。

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曾生終于順利進入中大附中,他和同學一起合租房屋學習。由于當時國民黨的内部權力鬥争,曾生被誤抓入獄。在獄中,曾生看到了很多共産黨員留下的豪言壯語,那些豪言壯語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共産黨是一個很特别的黨,他們的意志和精神對他産生了很大的鼓舞。這時,他對共産黨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時也感受到有一群人在盡力拯救中國。

四一二蔣介石叛變事件之後,中國共産黨受到重大創傷,與黨失去聯系的共産黨員王鈞予南下廣州,繼續發動組織群衆,特别在進步青年學生中傳播進步思想,成立中青同盟(當時是中大最強有力的學生組織)等進步青年組織。曾生加入中青同盟并迅速發展為骨幹成員。中青同盟經常組織各種讀書會,安排話劇演出等,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學生對黨的認識與理解。愛國情懷迅速從中大傳播開來,繼而影響廣州之外其他地方的學生和群衆。此時的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共産黨卻以民族大義為先,聯合全國人民共同抗敵。共産黨在長征路上發表的《八一宣言》中“停止内戰,抗日救國”的主張,就像一盞明燈,指引着像曾生一樣的愛國青年。

中青同盟當時是地下組織,為了積極響應抗戰需求,在一二九抗日救國大遊行運動到來之前,中青同盟在中大校園内開展了第一次學生遊行。廣州政府采取分散學生注意力、停課、封鎖校園和派人打入學生組織内部等手段暗中鎮壓學生活動,并在中大成立僞抗日學生組織誤導學生走上脫離抗日的邪路,後被曾生等進步青年識破。此後曾生等意識到要真正團結所有願意抗日的學生成立組織,于是召開了抗日大會,奪回領導權,曾生當選為主席。後來雖然政府多次鎮壓,但仍有許多青年進步人士加入組織。一二九運動之後不久,曾生等人在中大一個禮堂召開會議,确定了第三次遊行。這次遊行雖遭到阻撓,但抗日熱情高漲,從中大校園行至廣州市區,一路上不斷有學生、工人、市民等陸續加入遊行的隊伍,高峰時多達三萬人之衆,聲勢浩大,曾生當天就當選為抗敵聯合會主席。遊行過程中,憤怒的學生在經過教育廳時,合力把它的牌匾砸下,以此作為戰利品帶回集結地。

遊行結束後,反動政府進行瘋狂的鎮壓和報複,四處緝捕遊行的學生和進步人士等,曾生也被列入緝捕之列。當時海員是海港罷工的主力,曾生決定去香港通過海員尋找黨組織。在香港,經過親戚的介紹,曾生在日本皇後号遊輪上做海員,并進入了該遊輪上的餘閑樂社(類似于同鄉會的組織)。曾生在該組織中傳播愛國抗日思想,組織開展一些宣傳抗日的文藝活動,并籌集款項。這一舉動帶旺了船上的氣氛,受到旅客、船主、海員和工人的歡迎。不久後他收到疑似共産黨寫的信件,随後便返回廣州。此時中青的領導人王鈞予已與黨組織恢複聯絡,在王鈞予的介紹下,曾生等人加入共産黨,成為大革命失敗、廣東黨組織遭受破壞後的第一批共産黨員。成為共産黨員的曾生接受黨組織的委派再次返回香港,組織海員鬥争,處理相關事宜,同時恢複了學籍,繼續在中大學習。

後來日軍在大亞灣登陸,由于國民黨守軍未能作有效的抵抗,僅十多天時間,廣州市周圍各縣和東江下遊地區的大片國土相繼淪陷。日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廣大同胞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東江兩岸哀鳴遍野。領導東江人民進行抗戰的重任,已責無旁貸地落到共産黨人的肩上。曾生以了解自身家鄉地理曆史和群衆基礎的優勢成功擔當此任,帶着兩把手槍和少量現金,開始組建東江縱隊,從此走上了領導革命之路。

勿忘國恥,中華兒女當自強

在采訪過程中,曾伯伯說到他父母很少提及自己的生平,而自己比較忙碌,努力為黨工作,直到退休後才重新慢慢回憶父輩的事迹。曾伯伯那輩人,出生在日本侵略者被趕走的年代(日本投降或即将投降的年代),盡管他們沒能親眼見證那時發生的每一段曆史,但是他們成長在新中國的紅旗下,他們父輩那段為民族抗争,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前赴後繼的故事從小便深深地刻印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他們這代人從小就立志長大之後要繼承父輩的遺志,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為建設強大的祖國奮鬥,完成先烈們的遺願。曾伯伯覺得,如果再不向孩子們講述過去,下一輩們就不知道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得到的還不夠多,隻知道接受,卻不知道付出和責任。

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群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遭受許多不公平待遇。現在我們國家漸漸富強,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卻有很多人在罵共産黨,控訴黨的不是。但如果不是共産黨,如果不是偉大的毛主席,人民會有現在的安穩生活嗎?我們從新聞媒體知道,現在有很多的貪官污吏,損害着人民的利益,但曾伯伯說,那些并不是真正的共産黨,他們隻是披着共産黨的外衣,戴着共産黨的帽子,做着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是共産黨體内的寄生蟲。邪不勝正,真正的共産黨人一定會将那些邪惡的共産黨、那些冒牌貨清除。

曾伯伯說,文革期間,父親曾生受到錯誤路線的迫害,自己也因此遭受牽連和迫害,曾經坐過牢。但他始終相信黨,堅信隻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拯救中國。正像習近平主席講的那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這就是中國共産黨的信念。曾伯伯這一生也是遵循着父輩的足迹,不慕名利、地位和金錢,勤勤懇懇為複興中華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這代人從小泡在蜜糖水裡長大,有着父母長輩們的溺愛,在和平安甯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但是我們可曾想過是誰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幸福生活?可曾想過那些為了中華民族自強,為了祖國獨立而前赴後繼抗戰殺敵的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們?他們付出了一切,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我們換來了民族的獨立,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平和安甯的幸福生活。

曾伯伯的這番話,讓我感到我們這代人需要深刻反思,要在曾伯伯等人向我們講述的抗日故事中找回我們中華民族應有的氣節。我們該為自己作為炎黃子孫而自豪,我們要将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我們活着,不能隻為追求個人的幸福,我們更應該承擔起複興中華民族的責任和義務,要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後人,做一個中華民族複興之路的推動者,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史士!

曾德平先生講述父親的事迹

 

曾德平先生講述父親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