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生死情報 ——訪王康、陳海儀之女王凱波
東江縱隊系列之東縱柔情——
生死情報
——訪王康、陳海儀之女王凱波
采訪人:饒夢華 寇筱雪
作者:寇筱雪(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14級化學類)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被采訪者:王凱波,東江縱隊戰士、中大校友王康、陳海儀之女
羊城的秋意已在每一個清晨與傍晚一絲一縷地彌漫,少了蒸籠般潮悶的康樂園此刻更是沁人。滿眼的青翠給人一種如是春分的錯覺,也恰到好處的映襯着滿是活力的校園。走在那條通往豐盛堂的路上,我們興奮地談論着即将進行的抗戰尋訪工作,我們有幸在中國抗日戰争暨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尋得東江縱隊抗戰英雄王康先生和陳海儀女士的後代王凱波女士,為我們講述那段日漸遠去卻銘刻心中的曆史故事。

王凱波女士在講述她父母的抗戰經曆
清涼之秋,胸中熱血澎湃
王女士的父母皆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的遊擊戰士,在抗日戰争時期積極投入到救國圖存運動中,在情報破獲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王康先生偵察到的一份有關日軍在華南沿海修築洞穴工事的情報,和其他情報一起提供給美軍後,促使他們更改了華南登陸計劃,把戰略轉向廣島、長崎并投下兩枚原子彈,加速了二戰的結束,挽救了上萬無辜生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是這一份生死攸關的情報,使華南地區幸免于難,使美軍避免大量傷亡,更改變了戰争的進程。在知曉這一人物背景之後,我們隊員都很興奮,第一次,仿佛偉大的曆史人物就在我們身邊,那些看似遙遠的時光突然間就在你眼前重現。
“你們中大的校園真是涼爽,我就是順着中大老師走慣了的那條小路進來,下午散散步還是蠻舒服的呢。”剛一見面,王女士便親切地誇贊起初秋的校園景緻。簡單而又優雅的衣着,平淡而又溫和的語氣,王女士的親和一下子讓我們不再拘謹,“你們還沒有我女兒大呢。”幾番看似家常般的對話之後,我們的訪談在這個并不蕭瑟的秋日開始。
輾轉千裡,隻為與你相遇
王女士的父母都曾是太阳集团app首页文學院的學生,本該在單純的象牙塔中吟詩賞月,暢談理想以期度過青蔥歲月的他們,卻被日軍的鐵蹄深壓在下,無法喘息。奈何時局動蕩,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出于那份不屈的傲骨,1944年7月,在抗日戰争的漫天烽火中,他們與其他15人一起前去參加共産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戰争遊擊隊東江縱隊。按照今天發達的交通來看,從當時的中大所在地韶關坪石到惠州不過區區個把小時車途,即使是在交通不便的當時,也是幾天之内便可到達的地方。然而這一段路程,他們17個有志青年卻走了将近一個月。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追捕以及等待聯絡,他們途中還在河源船塘隐藏了18天。在地下黨員、開明士紳以及當地群衆熱情接待和大力相助下,同學們安全到達惠州,後轉赴東莞,于7月下旬先後參加了東江縱隊。一千多裡路,輾轉粵北及贛南等地一圈,一路掩蔽一路接應,在行至終點的那一刻,我仿佛切身感受到那青年胸中激蕩的情懷,脫離一切壓迫與圍堵,終于可以奔向那一片自由的紅色土地。
因志奮起,勇為家國獻力
說起他們去參軍的初衷,王女士說并不是因為窮到生活所迫才奮起反抗的,她的祖父行醫濟世,家境頗豐,母親更是出身書香門第,生活無憂。當日軍來犯,人民富則拖家帶口向内陸深處逃難,窮則獻身革命向敵寇侵略宣戰。作為上層社會的人,他們大可以憑借家産祖業,躲去戰火較少波及之地,而作為中大學子,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抛頭顱灑熱血,積極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去,為祖國獻力。在找到東縱組織後,他們通過了青訓班的選拔,進一步學習革命理論,繼而被分到袁庚領導的情報處,開展一系列偵察與情報收集工作。在革命條件艱苦的當時,所謂情報處并沒有一間平房、幾台機器這般高等配制,而是羅浮山中某處隐秘地——朱明洞,幾張草席、三五戰友,工作累了就席地而睡,休息好了就醒來再戰。廣東氣候濕熱難耐,這樣的工作條件已不是艱苦兩字便可概括得來。可是,東縱隊員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了廣九鐵路線的探查與監控、廣東省内地圖彙編等一項項在今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中大學子,素質底蘊成事
當問起王女士的父親是否知曉那份促進了曆史進程情報的重要性,她笑着搖搖頭說當然不知道。每一份情報的截獲與翻譯,在當時的王康與戰友看來,隻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情報文本中的一字一句,地圖上的一點一線,都要認真對待,努力做到最好。在情報處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和勇氣,文化素質底蘊依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當時作為中大外語系學生擁有的學識優勢,還是素日生活裡累積起的地理素養,在同美軍上尉一起探查廣東沿岸的時候,它們都為那一份生死攸關的情報的誕生做好了鋪墊。而陳女士也在當時與東縱其他革命青年一起,常常參與文工團演出,用音樂與歌聲向群衆宣傳。作為一批高素質、高學曆的有志青年,他們起點高,富有文化底蘊,讓革命事業走向更好的發展。可惜的是,王康先生太早離世,生前又因動蕩的文革年代無法講述太多抗戰生活的細節,許多故事都成了無法追溯的憾事。
愛情之光,青春戰壕激蕩
戰火紛飛的年代,青春激昂的愛情故事總顯得彌足珍貴。兩個年齡相仿的青年人,為了家國之志共同奮鬥在同一戰壕裡,愛情與硝煙并起。哪怕生死關頭,哪怕明日不複,也要相攜共行。這便是王康先生與陳海儀女士的真實寫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他們都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陳海儀女士還參與創辦了刊物《兒童文學》,為少年兒童們講述故事,包括應該被銘記的曆史。
當問及對遠離硝煙時代的當代大學生有什麼關于立志和思想曆史觀方面的建議,王女士笑着說道:“這是一個太大的題目,我能說的隻有腳踏實地去做,不隻讀聖賢書,要充分利用好中大的資源,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東江縱隊的成功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這是一個擁有文化高素質的團體,這樣高的層次起點奠定了他們日後的成就。”談起觀看70周年大閱兵的感想,王女士感歎父母去得太早,無法看到這盛世芳華。中國的強大讓世界矚目,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每個個人,無論是當時東縱的情報工作還是現如今的學習與生活,腳踏實地,一步一步,都是為家庭、學校乃至國家做的最好的貢獻。

王凱波女士與同學熱烈交流
到這裡,我們的訪談即将結束了,而王女士又回憶到,在母親離世的前幾年,老人也書稿,也口述,算是在開明年代裡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曆史文獻資料。這些珍貴的曆史資料恰似一條紐帶,鍊接了兩個時空,讓我們有幸知史,同時我們這一次的抗戰尋訪也是如此,拉進了彼此的距離,把更多的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我想,這也大概是尋訪的意義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