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區變遷】亂中不慌,靜中有道 ——訪校友曾昭槐
亂中不慌,靜中有道
——訪校友曾昭槐
采訪人:陳堅瑜 王筱 王妍婧 鄭燕玉
寫稿人:王筱
采訪時間:2015年9月5日10:30
采訪地點:太阳集团app首页西區曾昭槐教授家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校友簡介:曾昭槐教授,1923年10月生,湖南汝城籍。1944年進入太阳集团app首页就讀,1950年畢業于化學系,留校工作,從事物理化學教學和膠體表面及多相催化研究。1991年離休。曾任化學系秘書、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化學會全國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化學物理學報》、《工業催化》、《石油學報(石油加工)》編委等社會職務。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和镌刻“老骥伏枥,志在千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紀念石座。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9月5日早上,滂沱大雨過後,我們前往西區,來到曾教授的家。一出電梯,我們便見到一位老人等在門外。他身穿白色襯衫,淺色休閑褲,面帶微笑地跟我們打招呼、把我們迎進門。我對曾教授的第一印象是:和藹可親。進門以後,曾教授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還親自給我們倒茶。曾教授精神矍铄,讓人想不到他已達93高齡。
動亂中的遷徙
聽曾老講着當年的故事,我們才知道,原來中大曾曆經許多動蕩,并多次遷徙。30年代,中大坐落在石牌,彼時中大占地面積堪稱全國第一,設有7個學院,規模僅次于原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比中大多設立一個商學院)。1938年,受抗日戰争的影響,廣州淪陷,中大遷校至雲南澄江,直到1940年複遷回粵北坪石。
曾教授于1944年進入中大就讀。他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覺得一切仍曆曆在目。1945年元旦過後的第三天,報上登出了“日寇有進犯韶關的模樣”的消息,曾教授便意識到坪石有淪陷的危險。接着危險果真來臨了,然而當時他卻不知學校是否遷徙,而他應去往何處。因為沒有通知,曾老決定回湖南老家暫避。當時回湖南的最後一列火車上擠滿了人,但是火車雖在坪石站停靠卻不開門,幸好當時列車上有人好奇地開窗探望,曾老便順勢通過窗戶爬上了火車。回想往事,他非常憤慨,“我親身感受過日本的侵略,痛恨日本的侵略”!回到湖南,曾老才知道,學校的師生一部分東往梅縣,一部分西往連縣。然而那時的條件已不容許他前往那些地方上學,于是曾教授被迫休學兩年。
說起這段曆史,曾教授感慨萬分。他念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屬于戰亂時期,這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他說,日本侵略者帶給我們的災難,我們不應忘記。
喜見化學系的發展壯大
曾教授回想他讀大學時的情況,說:“根本沒辦法和現在比,你們想象不到,當時的條件是多麼的差,實驗室裡甚至沒有水管”。聽到這句話,我們十分訝異,沒有水該如何做實驗呢?他解釋說:“做需要蒸餾水的實驗時,是用椅子把大木桶架高,貯滿水,從中供應冷卻水,流出的水用木盆接着,再倒回大木桶,循環使用。”這真的很難想象!實驗條件惡劣,但是,當時的師資力量卻很強。提起當年的老師,曾老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的名字。比如張儀尊教授(巴黎大學博士,其導師是格氏試劑發明者、諾貝爾化學獎得主Victor Grignard)、徐賢恭教授(倫敦大學博士,他的成名是因為他首先用實驗解決了“異構互變反應機理”的難題,且是我國《物理有機》學科奠基者之一)等。曾教授很珍惜這些名師授課的機會,他學習很勤奮,效率也高。曾教授還介紹說,當年學校的民主氣氛很濃,師生思想活躍,并且非常關心時局。他自己也參加了很多學生運動,可以說是“學習和活動兩不誤”。曾教授在解放前還參加過革命組織,因此後來是離休教授(化學系僅有兩位離休教師)。他說,當年雖然物質條件艱苦,但精神生活富足。
曾教授說:“60多年來,我親眼見證了化學系的發展壯大。”他說,1952年院系調整時,原中大與嶺大化學系的在崗教師總共隻有22名,四個年級的學生約150人。儀器設備仍然很差,一些應做的實驗不能開設。按蘇聯專業教學計劃,幾門必修的基礎課,如結構化學、晶體化學等都缺乏師資,因而沒有開設。至于科學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另外,教學用房緊張,理科的數理化和生物幾個系的辦公及實驗室,都在如今的化學院南樓(當時叫科學館)。那時解決師資不足的辦法就是由系裡選送青年教師到北大或科學院等有關研究所去進修,學成後回來主講新課。曾教授自己也曾去北大進修了兩年,師從付鷹教授,學習膠體與表面化學,并做了個小課題科研,還去物理系旁聽了王竹溪教授的統計力學。“兩年中補回了一些基礎”。為了提高師資水平,其他有講新課任務的中青年教師也輪流去進修過,隻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現在化學系已發展壯大為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芳齡”二十出頭了,她擁有了三個系和多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學科門類較全。教工學生數更是翻了10倍以上,現代化儀器設備充實,還建了大樓,條件非常好。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及管理等工作,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其排位與太阳集团app首页本身一樣在全國高校中列于前十名,備受關注。這是幾代化學人多年苦心孤詣經營的結果。“我作為過來人也在分享着喜悅”。
奠定基礎,拓寬視野
講到教學,曾教授說要重視基礎課的教學,大學教育的重點是本科教學。“培養人才的基礎始終是本科生,隻有本科教育搞好了,較高級的才能夠上去,基礎不好,即使是念碩士博士,也會後勁不足”。
“大班上課,小班讨論”,這是曾教授他們從1953年就開始采用的教學方法。“小班讨論”的方式增強了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學生将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更加深入地講解,保證了教學質量。他說:重視本科教學是化學系的傳統,又是學校的共識。為了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加速課程建設,學校在1993年建立起“本科教學巡視員”(後改稱督導員)制度,聘請若幹離退休教授擔任督導員,分為文理科兩組,曾教授參加了理科組。其任務是深入教學第一線,随堂聽課,觀察現場,與教師交談,向學生詢問,收集意見,發現問題,彙報給教務處。教務處适時組織教學評估,與課程組一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建設好重點課程。督導員根據平時的了解,還為學校評定名師推薦候選人。這樣一期期地做下去,其成效得到學校認可。曾教授2005年請辭了督導員,而這個制度仍在繼續發展完善。
曾教授還說:本科教學,除了打好基礎,還要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開設公選課是個好辦法,個人閱讀也很重要。閱讀可以積累資料,增加知識,活躍思想,豐富文采,提高表達能力,有利于交流溝通。若知識貧乏,則思維會受到局限。廣泛閱讀,就會有所比較,才能發現問題、産生疑點,從而促使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加智慧。人們還能從閱讀中悟到做人處事的準則,汲取修身養性的經驗,藉以規範言行,純潔心靈。曾老表示自己向來有閱讀的習慣。離休了有更多的時間讀書。他訂購了一些文史社科書刊,每天都在閱讀,既為填補空白,也為調劑精神、活躍思維。
他強調說,作為化學人,不僅要閱讀科技資料,更要讀些人文書籍。“文理是互通的”,科技中隐藏不少哲理,人文哲理有助于探讨科技奧秘。科技的一些問題常能運用人文方法通過“反向思維”而獲得解決。科技與人文結合,可以增加情趣,還能明确它的社會意義,提高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自覺性。
與曾老交談,聽他講故事,我們獲益良多。曾教授思路條理分明,口齒清晰,說到激動處眼睛裡分明閃爍着光,讓我們為他的風采所折服。離開時,曾老堅持送我們出門,在門口笑着與我們揮手作别。
本編責任編輯:容葉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