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踏實 奮發向前——記采訪化院96級研究生鄒小華先生
被采訪者:鄒小華先生(中大化院96級研究生,碩博連讀,師從計亮年老師,目前任職與廣州科學城海彙投資管理公司)
本文作者:李敏盈(太阳集团app首页中文系2011級)
采訪時間:2013年7月15日上午,采訪地點:廣州科學城海彙投資管理公司
采訪人:謝怡芳、蔡思穎、彭春君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在中大的化學之旅
小華師兄說,之所以選擇化學,主要是因為自己在高中受到了身邊的親戚朋友影響。1996年,小華師兄從同濟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後選擇了繼續讀研,來到了中大,師從計亮年老師,開始了他碩博連讀的化學旅程。師兄在談起當年在中大的生活時,充滿了懷念與感激之情。當年在中大碩博連讀是培養出來的勤奮、刻苦的性格,至今還影響着他的工作。
和很多化學人一樣,談到在中大最難忘的事,必然與科研實驗相關。師兄當時長期在南樓的負一層實驗室進行研究。想起那五年的生活,師兄馬上回憶起當年燈光昏暗的實驗室,在那裡,他品嘗過成功的甜蜜也有過實驗失敗的苦楚,可謂是酸甜苦辣俱全了。從師兄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當時的實驗室設備并不如現在那麼先進精良,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師兄完成了一個個成功的實驗,寫出一篇篇優秀的論文。“有一篇論文被英國皇家化學會接收,當時是第一次有自己的學術成果被接受、認可,内心感到十分興奮、激動。”
回想起當年在中大的歲月,小華師兄感覺中大精神對他的影響很深。校訓中“慎思”、“笃行”對他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笃行”一詞,他認為強調的是為人的勤奮程度,一直激勵着他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工作方面都要注重實踐,無論目标多麼宏偉,最終還是要通過詳盡細緻的計劃與強大的執行力以踐行。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擴大了自己的視野,提升了自己,收獲知識與人生的真谛。師兄的人生經曆正好印證了這一道理,從同濟本科畢業,再到中大碩博連讀,從學術科研再到投資管理,師兄不斷地實踐以豐富自己的人生,開拓自己的眼界。因此,他也給了我們這些師弟師妹一些建議“化學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的路很寬,可以涉及藥物、環保等,你們學習化學專業,應該把化學的基礎打牢、打紮實。”。同時,他也對母校充滿了感恩。從農村高中考到了位處大城市的同濟大學,再到中大的碩博連讀,師兄逐漸培養了嚴謹的研究态度。師兄表示,這種認真治學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大的氛圍影響,并一直影響着他今後的人生,也希望我們能夠同樣培養這種可貴的态度。
深受恩師影響
在碩士與博士期間,小華師兄師從計亮年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深受計老師的影響。“計老師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了我做人要勤奮。”據師兄會議,計老師在治學方面十分刻苦用心,對待學生也十分嚴格,要求手上的學生一定要超過上一屆的前輩,鼓勵他們多發文章。雖然這樣或許給學生帶來壓力,但同時也使他們充滿了動力。嚴格要求的同時,計老師用自己的勤奮形象給學生以身作則,并且盡全力幫助學生。師兄給我們講起來計老師當年的“發奮史”:“計老師小時候家境貧窮,隻能考撿廢品來湊足學費,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後來到了美國,早上5、6點便會到實驗室進行研究,風雨不改。他是真的熱愛化學這個行業,将生命奉獻給這個行業。”盡管當時是在條件艱苦的南樓實驗室做實驗,但計老師還是親力親為,自己查文獻,這些都令師兄感到非常感動。除了勤奮,計老師還是一個思維非常清晰的人,這對于他的科學研究也十分有幫助。師兄回憶起計老師當年在八十大壽上的講話“他當時講話還是十分具有條理性,内容真摯感人,思維并沒有僵化、老化。”。計老師勤奮的品格、活躍清晰的思維給同樣是化學人的師兄以及我們一群師弟師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為人處世方面計老師同樣是學生的楷模。作為計老師的弟子,師兄與計老師關系親密,受到恩師的生活習慣的影響。讓師兄印象很深刻的是計老師樸素的生活習慣。“計老師的生活很簡單,講究規律,不講排場,因此,很多人都很敬重他。”盡管計老師桃李滿天下,但隻舉辦過兩次大型聚會,十分低調。除了為人簡樸,計老師還時常心懷感恩。師兄回憶,計老師經常對學生說要感謝黨,否則他讀不起大學,還要感謝自己的學生,身邊的秘書。他經常教導師兄等身邊的學生“做人不能忘本,要飲水思源,真誠待人。”計老師無論是在治學還是為人方面皆為化院師生的表率,正因為如此,也受到身邊人的敬愛。
從學術之門到管理人才
在中大完成了碩博連讀之後,師兄并沒有選擇留校任教,而是參加到企業的産品研發中去。博士期間的實驗對于師兄在企業中進行産品研發有着重要的影響,但他也深深感覺到企業和單純的高校實驗室是不同的。企業的研發講求實用,産品選擇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這一點與博士期間的研究差異甚大。深受計老師的勤奮作風影響,師兄在深圳的公司進行研發的時候,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晚上11點。“深圳是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但缺少溫情,廣州相對而言更有文化沉澱。”這幾年,師兄工作在深圳,安家在廣州,這幾年一直穿梭與這兩座繁忙的城市中,過着忙碌而又充實的生活,憑借着自己的努力創出了一片天空。
一開始從事的是研發工作,但師兄後來轉而投身到了似乎與化學關聯不大的投資領域。面對我們的疑問,師兄解釋到“工科人偏向邏輯思維,其實與投資領域也十分符合。”師兄通過靈活變通,将化學人的精神和頭腦運用到投資領域上去。當然,畢竟是屬于不同的專業,當中差異必定還是有的。“從研發到投資的轉換,還是需要懂得一些行業的知識,學一些财務常識,同時要有較廣的知識面,需要識别、訪問、調研等綜合能力。所以當初自己作這個選擇的時候也作了很多準備。”盡管行業之間的跨度很大,師兄剛開始可能還感到不甚适應,但後來已經遊刃有餘了。
後記:從師從計老師遨遊化學世界,到親身投入到實際的産品研發,再從科研領域投身到投資行業,每一次華麗的轉身,背後都是以堅定的決心與踏實努力的态度作為支撐。漫漫人生路,師兄的豐富經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沉穩踏實,方能奮發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