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生命的脊梁,诠釋化學人真本色——訪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計亮年院士

發布人:網站管理員

校友簡介 計亮年先生,祖籍浙江鄞縣,19344月出生,1975年起到太阳集团app首页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太阳集团app首页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首屆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等職務。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者】彭春君 廣州3 2011級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應用化學 

【采訪時間】20136

【采訪地點】計亮年院士的辦公室

【采訪人】李慶,李偉傑,彭春君,陳澤鸾,蔡思穎

稿件是否經過本人審閱:是

 

        79歲的院士,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穿着整潔樸素的運動衫和休閑褲,腳上一雙洗得幹淨的運動鞋,精神矍铄,神态安詳,和藹可親,這是我見到計老師的第一印象。将近兩個小時的促膝聊天中,讓我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正見識了這名院士的真實風采。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

  成功=勤奮+認真+毅力+正确的方向+良好的情商。這是計老師對生活對科研最深刻的感觸。少年的坎坷經曆為計老師走到今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時的計老師,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讀夜校補習高中所有的課程,每天休息的時間僅是稀少的幾個小時。回憶起當時的艱辛,計老師豁達樂觀的态度令我們動容,“辛苦是肯定的,不過我也收獲了很多”。當時在上海一家皮革廠當學徒,隆隆的機器聲并不影響他對知識的渴望。天道酬勤,1952年,計老師以化學系100名錄取生中第一名的優異的成績考上山東大學化學系。四年的本科生涯中,他沒有離開過學校,每年的寒暑假幾乎都是在圖書館中度過。對于艱苦單調的學習生活,在計老師眼裡,卻是甘之如饴。所經曆的磨難與所付出的的汗水都是成功必經之路。此外,計老師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無論是過去的院長,還是今天的院士,威嚴?架子?在他身上從未看到過。情商就包括人際關系。在情商方面,計老師強調要多關心别人,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也許就是這種“人家好就等于自己好”的厚德載物的性格态度,才成就了今天的計院士。

 

穿越荊棘的化學之風

  是什麼能夠讓計老師在35年不懈探索,在金屬酶的化學模拟及其構效關系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該方向發表系列性論文700餘篇,該系列性論文被他引6500餘篇次,主編著作3部,參編著作6部;批準和公開發明專利16項,部分技術成果已實現産業化。1978年前的研究成果,除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外,自1978年以來,主持國家和省市基金項目34項,他始終堅持在金屬酶方向研究,該方向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1項為參加者),省部級二等獎5項(1項為參加者),省部級三等獎1項。貝弗裡奇曾說:“聰明的資質,内在的幹勁,勤奮的工作态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要的條件。”毫無疑問,計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化學領域上一股強勁的風,正是緣由于他聰明的資質,内在的幹勁,勤奮的工作态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1983年,計老師被太阳集团app首页公派到美國的西北大學留學。在實驗室中,他被公認是最勤奮的學生之一。當時做動力學實驗,每天早上四五點到實驗室,晚上卻是最後一個離開實驗室。在美國一年研究期間,就在著名國際優秀刊物上發表“茚基效應”論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1篇),國際無機化學權威,當年任美國化學會主席巴索羅院士的專著中,他被譽為發現“茚基效應”的三位貢獻者之一。1989年計老師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并授予特許化學家稱号(Chart Chem)。在1990- 2002年期間英國皇家化學會五次授予他個人研究基金,以資鼓勵(全世界每年評選30位)。計老師回到中大工作,那時要擔負起建立生物無機實驗室的重任,當時中大的無機學科用計老師的話講“無機化學過去屬于“弱勢群體”來的”。而現在中大的無機化學學科成為國内外最強大學科之一。 這離不開計老師當年的堅持和努力,毫不誇張地說,計老師是中大化學院無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在那個時候做科研,無論條件多差,計老師都會迎刃而解。沒儀器,便到處借;最困難的時候,課題組添置不起做普通實驗的儀器設備,他騎單車去廣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原名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借滴定管和移液管做研究。起步晚,便多費心力;人才少,便大力引進。計老師剛到中大時,實驗儀器設備落後且短缺,支持科研的條件差得難以想象,什麼都要靠計老師自己想辦法。當時無機教研室的科研經費少,沒條件購買先進的大型實驗儀器,隻能用其他學科淘汰的落後儀器,這對于當時的無機教研室而言,卻是如獲至寶。計老師強調要建設好無機這一學科,首先就是要引進真正的人才。将人才請進來後,領導應該給予他們大力支持和幫助。計老師的一切努力真正說明:科研的成功絕不會是坐等而來的。

  談到科研的态度,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是計老師不斷強調的。對于論文作假問題,計老師擔憂地表示“現在作假太多了”。凡是計老師帶過的學生,一定都會銘記一條做科研的原則:腳踏實地,嚴禁作假。計老師強調:對待科研,若有一絲易耗造假的心理,是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成果。真實是做科研的第一步,每個實驗都必須且應該努力嚴謹對待;對于實驗結果,“求真”是永遠的标準,篡改數據,亂套實驗現象是不可取的。正是因為計老師在科研上的幹勁、堅韌不拔、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才能将無機所改頭換面,成為引領化學的先鋒;計老師在重要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40多次;代表中國10多次在生物無機化學領域擔任秘書長、組委會副主席、國際組委、國際顧委等多種職務;多次承辦國際性和全國性化學或專業學科領域的學術會議;擔任J. Biol. Inorg. Chem., J. Inorg. Biochem. 等國際五種刊物和無機化學學報等國内五種刊物編委和顧問編委。自1978年以來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國家和省部級個人榮譽獎11項;自1978至2009年的33年中,他一直主持廣東省化學會的工作,從擔任秘書、副秘書長、秘書長、理事長等,促進了廣東省化學學科的發展,使廣東省化學會和他本人10多次被中國科協和廣東省科協評為“全國學會之星”、“先進學會”、“先進工作者”稱号。對于化學這一片土地而言,計老師就像是一股穿越荊棘的化學之風,為化學這一片土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讓教育散發桃李芬芳

  計老師不僅是一名成功的科研者,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者,培養了大批的科技型人才。在高等學校的教育上,已從事教育工作50餘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後主講過無機化學等10多門基礎課和專業課,為化學院的無機化學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1975年,計老師被太阳集团app首页引進,開始了教育培養人才之路。文革後的化學系,缺乏師資力量,計老師便主動承擔了三門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一個學期同時給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課。上過計老師的課的學生,無不為計老師負責、耐心、淵博的教育精神所感染,即使是對化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在計老師的課上也會挺直腰杆認真聽課。陶行知曾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計老師便是這樣一名以身作則的好老師。1994年由計老師負責的本科生無機化學課程,被列為“廣東省重點課程”、1998年起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2005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項目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培養研究生時,即使那時候計老師已是年逾花甲,卻仍然以身作則,每天早起到實驗室做實驗,指導實驗室的研究生;對于即将發表論文的學生,計老師會耐心、細心地給予指導,一字一句檢查學生的論文,做好批注。

  言傳身教,計老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示了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真正成功的科研者。先後培養的100餘名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各有成就,獲得了“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等一系列獎項,幾乎都是國家社會急需的科技人才,在高校或研究部門等單位從事新興學科“生物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繼續為無機化學做貢獻。計老師負責“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合格的高層次人才”項目,1997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同年獲國家教委國際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主編《生物無機化學導論》獲教育部(教委)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20多年來,該書以被國内幾十所高等學校作為教材,現已出版了第三版(2013年第四次印刷)。作為一名老師,計老師為化學領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讓教育散發桃李芬芳。然而,在學生的眼裡,計老師不僅是一名好導師,更是一名“父親”。他待學生就像自己的子女,在學習上給予鼓勵,在生活上給予關懷和幫助。逢年過節時,常常請實驗室中沒機會回家的學生吃上一頓家常菜。如今,計老師桃李滿天下,無論工作多繁忙,仍會與在各個地方工作的學生保持聯系,為他們排解工作生活上的煩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教書育人這片天空上,計老師給了一個又一個學生飛翔夢想的翅膀。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

  2003年,計老師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一名院士,采訪有很多,上報紙的機會也會有很多,但是,不張揚,順其自然,甯靜低調的性格讓計老師從成為院士到今天,真正接受采訪和登報紙的次數幾乎很少。剛成為院士時,必須接受采訪,在報紙上也隻是低調的一小段而已。之後面對外界一次又一次的采訪要求,計老師都委婉拒絕。談到申請院士的過程,計老師坦然平靜地表示沒有想到會評上院士。六次申請院士,前五次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是卻出乎意料未評上,之後計老師打算激流勇退。他認為隻要努力過,認真付出了,就無愧于心了。然而,2003年,在學校領導一再要求與其他前輩的支持下,計老師才再一次提交院士的評選申請,最終成功評上了院士。

  院士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呢?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住豪宅?請保姆?小車接送?……在計老師身上,這些都是浮雲。計老師雖然已經79歲了,兒子在國外,家裡隻有他和他夫人,但是計老師仍然堅持三餐自己煮,家裡不請保姆,婉拒學校為他配車。計老師一般出門都是搭地鐵或坐公共汽車,這樣方便又環保。談到家務事,他還調侃了一句“多做家務事,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症呢”。在計老師身上,看到的永遠是一種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态度,好像他僅是一個普通的老人,而不是集千萬關注和功成名就的院士。

 

心存感激,情系中大

  取得了今天如此大的成就,當問到計老師最想感謝的是誰,計老師毫不猶豫回答“首先第一個是感謝黨。”這個回答并不像今天的許多政府官員一樣隻是講空話,走形式,而是“真心實意的感謝黨。”對于經曆過解放和文革時期艱苦磨難的計老師,一直強調要感謝黨和國家,認為沒有解放就沒有今天的自己。自從1975年計老師被太阳集团app首页引進後,便開始了與中大剪不斷的緣分,1978年被選為校内第一批重點培養教師,中大已經成為計老師人生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計老師進入中大38年中,太阳集团app首页曆屆各級黨政領導都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鼓勵,幫助他解決很多具體困難。太阳集团app首页重視人才培養,即使不是中大畢業,也沒有後台,但是他在中大備受關懷,計老師認為這源于中大的包容性,也是中大最吸引人的地方。計老師表示這次接受采訪就是希望在他古稀之年,能夠為中大以及學生做些事,傳授自己的科研經驗與學習方法,希望對學生有所幫助。計老師一直認為:優美的環境、獨特的包容性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是中大能夠成為頂級大學的優勢,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當談到對太阳集团app首页的祝願,計老師由衷地希望“太阳集团app首页不單是能夠成為有名的大學,更是像哈佛大學一樣成為全世界一流大學。”

  一路走到現在,無論是生活還是科研上遇到多大的困難挫折,計老師依然挺直生命的脊梁,真正诠釋了化學人的真本色:簡樸,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心存感激,寬宏包容,淡泊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