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留心求學問,平易近人書華章——訪蘇锵院士之秘書張劍輝老師

發布人:網站管理員

一、

被訪校友姓名:張劍輝

入校時間:2003

畢業時間:2009

就讀院系: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專業:無機化學

工作單位: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職務: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老師

稿件是否經校友本人審閱:是

 

二、

作者姓名:黃瀚林

所屬隊伍:化院廣州3

年級:2011

院系專業: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采訪時間:2013710

采訪地點:豐盛堂C701

采訪人:黃瀚林,陳澤鸾 

 

 

 “蘇老師最近一次大的病就應該是直腸癌,做過兩次手術……最近的一次大的手術應該是2012年在中山六院做的直腸癌手術……”由于在我們采訪的那段時間蘇院士身體不太好,所以采訪一開始,張劍輝老師就給我們講了蘇院士近年來的病情,我們聽完後,心裡也不太舒服,我們真心希望蘇院士在晚年能夠身體健康,同時我們也對這位著名的科學家産生了更高的敬意。張劍輝老師現在任職于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曾擔任無機所的秘書同時兼任蘇院士的秘書。

  采訪的時間是早上,那是一個不太悶熱的夏季早晨,伴着幾縷清風,我和另一位采訪者一起走向豐盛堂。張劍輝老師見到我們,滿臉的笑容,非常熱情地招呼我們,讓我先等一下,忙完之後,張老師得知我們此行的目的後,便将她對蘇院士的了解娓娓道來。

  張老師首先講述了蘇院士近年來的病情,就是讓我很擔心的那些手術。她還談到蘇院士的牙齒也不好,假牙也出現了毛病,所以要經常去鑲補牙齒。但是,張老師說基本上每一次蘇院士去看病,都是太阳集团app首页人事處派車接送,而且在中大六院做手術時還是汪副校長主刀,其他領導也經常去探望和慰問,這樣她非常感動。在我們關心完蘇院士的身體後,我們的采訪也開始正式地進入主題。

處處留心求學問,平易近人書華章——訪蘇锵院士之秘書張劍輝老師

張老師在認真工作

 

生活科研,事事關心

  “張老師,您是什麼時候遇到蘇院士的呢?”,聽到我們的問題,張老師目光深沉地望了望遠處, “我第一次遇到蘇老師是1999年,在學校的一個小路上……”,談起與老師的初次相遇,張老師顯得比較興奮。她回憶說,初次見到蘇院士,覺得他很平易近人,沒有什麼院士的架子。接着,她說她是2001年開始當蘇院士的秘書。而在工作兩年後,張老師選擇了在職考博,并考上了蘇院士的博士。接下來,張老師深情地回憶道,蘇院士很理解她的壓力,因為張老師還要照顧家庭和小孩。蘇院士對張老師的要求并沒有太緊,而是根據她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科研任務,并且讓張老師可以多花3年的時間完成博士學位。

  在之前的一些采訪中,我們得知蘇院士對于學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但是通過這件事,我們深深感到蘇院士的人格魅力,他對學生具體困難的理解和關心,讓人倍感溫暖。此外,張老師還講到,蘇院士與人聊天并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從雙方熟悉的小事着手,慢慢地拉近兩個人的距離。這再一次讓我們感到蘇院士的平易近人。

  而在張老師的學術上,蘇院士也給了很大的幫助,而且主要是在信心方面。當時,張老師做的稀土硫化物由于穩定性的原因,很難有進展,但是蘇院士會主動鼓勵他們課題組,他說有的國家已經制備了硫化物的單晶的發光材料,别的國家能做,我們也能做!而且蘇院士還要求張老師他們要多向同行學習從而改善自身的缺點,最終張老師他們合成出了目标産物。這個艱辛的過程少不了蘇院士的關心和鼓勵。

處處留心求學問,平易近人書華章——訪蘇锵院士之秘書張劍輝老師

張老師在回憶往事

 

稀土應用,盡在心中

  當聽到我們說蘇院士的學習和求知的欲望很強的時候,張老師笑着點了點頭,然後很激動的說,“是啊是啊,做檢查他就想着醫院的核磁是用到了稀土的閃爍體……”,她滔滔不絕地數着蘇院士在生活中對稀土和化學的點滴關注,包括了核磁、絡合劑、18F應用、腸胃藥中的滑石粉等等,我們聽了也對蘇院士産生了深深的崇敬。蘇院士的生命離不開稀土,他的眼中都是稀土,這個和稀土共生的偉大科學家真的是令人欽佩。當今倡導的學以緻用精神在蘇院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同時也讓我們這些晚輩汗顔。

  張老師還說蘇院士很關注這些生活的細節,他認為這其中有不少地方是值得科研工作者去研究,有些還可以作為課題。我們聽了之後,真的有一種感覺,蘇院士的研究目光并不僅僅局限在研究所的瓶瓶罐罐,還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節和廣泛應用。

 

日常細節,處處留心

  張老師特别強調了蘇院士很留心生活的細節,她還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

  她說,醫生建議蘇院士每天要走10000步左右,而蘇院士也會很用心地數他從家走到辦公室的步數,結果發現是8000多步,他就對學生們說,隻要再稍微走走就達到醫生的要求了。

  她還說,蘇院士會經常留心校園裡的植物。他曾經問過老師們是否知道榕樹上長出的别的植物是什麼,還有紫荊花的學名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張老師講道,蘇院士很喜歡觀察樹的牌子,對許多樹的學名也是谙熟于心。

  聽到此,我們若有所思,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必然會有偉大的習慣和思維,像蘇院士對待細節的留心和觀察,往往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而能把細節觀察用到科研和實驗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學識淵博,生活簡樸

  當我們問到蘇院士的興趣愛好時,張老師脫口而出的就是看書,可見蘇院士對于知識是多麼的渴求。張老師說,蘇院士最愛看專業書和文獻,而且喜歡躺着看書,用他一個弟子的話來說就是“舒服的姿勢便于思考”。同時,蘇院士最盼望有一台多功能的iPad,而且是可以連接打印的,這就就更方便看文獻了。想想我們自己用iPad的用途,真是羞愧。

  此外,蘇老師的古文功底也是令人稱道的。張老師說,前不久内蒙古包頭稀土研究院成立,他們就邀請蘇院士題寫了毛筆字,蘇院士的毛筆字寫得是很工整的。蘇院士還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背誦了騰王閣序,真的是令人感到深深的佩服。

  令我們感動的還有蘇院士樸素的生活作風。張老師提到,當别人送給蘇院士茶葉時,他總是會分給學生和其他老師,他自己說喝水最好。他的穿着也是很樸素的,夏天就是白襯衣加上黑褲子,冬天經常穿着同一件有點像雨衣的灰色夾克。此外,他還不吸煙不喝酒。這種簡樸的生活,真的是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風格。

 

熱愛祖國,晚輩榜樣

  當被問到蘇院士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地方時,張老師還是脫口而出,要緊密結合國家需求。當年蘇院士一開始時是響應國家的号召去研究石油,後來又轉戰稀土,這樣的變化并沒有讓當時年輕的蘇锵垂頭喪氣,而是聽從國家的召喚,60年來一直為稀土事業發光發熱,為把我國由”稀土大國”變成”稀土強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采訪下來,我們的眼眶以不覺微紅,這樣純粹的學者、這樣平易的長者,将會是我們晚輩心中永遠的榜樣。希望蘇院士能安度晚年,繼續享受不斷為稀土事業奮鬥的快樂,也希望後輩的科研人員帶着蘇院士的稀土夢助力偉大的中國夢!

 

處處留心求學問,平易近人書華章——訪蘇锵院士之秘書張劍輝老師

與張劍輝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