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扶蘇,铿锵國星----記訪問蘇锵院士工作室所在地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采訪對象介紹:
李程 武漢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 佛山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
李緒鋒 廈門大學半導體發光專業,教授級高工,佛山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采購部經理
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産半導體發光二極管(LED)及其應用産品的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産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重點新産品稱号,科研成果多次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等榮譽。近年來,公司先後承擔及參與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産學研項目、省市科技專項等項目,技術實力雄厚。其中科研機構之一的蘇锵院士工作室,與蘇院士的研究成果産業化有密切聯系。
撰稿人:許森林 化院廣州三隊 2011級
采訪地點: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采訪時間:2013年7月10日
采訪人:黃瀚林 詹嘉玲 陳澤鸾 楊麗 孫林穎 陳展祺
稿件是否經采訪對象審閱:是
國星光電,名字聽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代表了中國國内發光器件的龍頭企業。而了解這家企業,還是要從對蘇锵院士的專訪準備開始。
這是一家國内LED的龍頭産業,全國最早的LED的工廠,與稀土應用密切相關。當時我們小組在看該企業的宣傳視頻時,捕捉到視頻中寫着“蘇锵院士工作室”的瞬間,大家都無比興奮。而這一次小發現,讓我們争取到一次别開生面的實地考察機會,于是整個小組傾巢而出,在一個晴朗的假日,奔向佛山。

遠處眺望國星光電廠址
結緣國星光電
稍微了解蘇院士的人都知道,蘇锵院士的一生與稀土是分不開。而稀土的研究,僅僅在實驗室是不夠的,按照蘇院士的話說,學術與應用本來就應該融為一體。因此,學化工出身的蘇院士,非常注重高校與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系。
我們來到國星光電,很有幸能夠采訪到企業的前研發中心主任,現任采購部經理李緒鋒先生,李緒鋒經理1985年就來到佛山國星光電,是跟着企業一起“長大”的。
蘇院士和國星光電結緣,還要從他開始說起。2002年全國發光學術會議召開,蘇院士在到會的代表名單裡找到李先生,親自到房間裡找到了他,說有意向與佛山國星光電公司開展産學研合作,回到佛山後想到公司看看。就這麼一次簡單的碰面,蘇院士與稀土又多了一個合作夥伴。
回到工廠,李先生第一時間向總經理彙報這個事情。總經理得知後,非常重視這個合作機會,立即派車到中大接蘇院士,于是雙方便拉開合作的序幕。那時候白光LED剛剛起步的,所以蘇院士和國星光電在這個項目上開展了很多合作,不僅蘇院士自己,他帶的博士生也來到公司做實驗。時光再次回到在02年,這一年雙方開展了第一個合作項目,從2002年省科技廳的重大科技專項,到03年與蘇院士,深圳大學聯合申報的廣東省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他們不僅在科研上做出粉紅,天藍的LED,填補了國内這方面的空白,而且合作後成功申請了一項有關熒光晶片做白光LED的發明專利。
為了給蘇院士的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國星光電特意成立蘇锵院士工作室,工作室得到佛山市科技局的資金資助。在溫總理來公司視察的時候都有蘇院士的影子。
聊着聊着,現任研發中心主任李程博士也進來了,剛剛外出開會回來的李博士顯得有點勞累,但是他也非常樂意與我們分享蘇院士的故事。“蘇院士現在年齡大了,但是思維還是很敏捷,對于LED熒光粉的研發,蘇院士結合我們的需求,提出了很多想法,經過多年的研發,實現了産業化,我們都很感謝蘇院士的幫忙。”
可惜蘇院士現在年紀大了,行動沒有那麼方便,蘇锵院士工作站因為沒有蘇院士的身影而變得有點雜亂和冷清。不過,蘇院士的弟子王靜老師,還有一衆研究生,博士生都會來到這裡,在蘇院士的引導下,繼續走稀土研發與應用之路。

蘇锵院士工作室
“既是師長,又是慈父”
剛開始采訪時,我們心裡都懷着些許緊張,但提起蘇院士的為人處事,兩位經理的話匣子就自然愉快地打開了,收也收不住。
“我覺得他又像師長,又像慈父,”當我們問到李緒鋒先生對蘇院士有什麼印象時,他脫口而出,“很少能夠找到一位院士那麼平易近人!”這種感覺也源于一件李先生與蘇院士之間的小事。平時蘇院士非常關心李緒鋒先生。當年李緒鋒先生參評教授級高工,這個評選必須要有專家簽字。李先生找到了蘇院士。蘇院士寫完意見後,院士直接打電話:“我已經把評價寫完了,我給你送過來吧!”說到這,李先生帶着些愧意,呵呵地笑了起來,“我當時吓了一跳,怎麼可能讓院士親自送過來呢!”謙和,儒雅,平易近人,這是多數人形容蘇院士所用的詞。雖然與蘇院士隻有幾面之緣,但是到公司時間不長的李程博士也回憶到“與蘇院士交流起來沒有任何的壓力”。
另一個讓兩位都印象深刻的特點是,蘇院士沒有任何院士的架子。這源于一次答辯會。當時國星光電申請廣東省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答辯會上有人提出質疑,佛山光電會不會是打着蘇院士的大旗來申報經費呢?蘇院士一聽不高興了,立刻反駁說“不是佛山光電打着我的大旗,而是我打着國星光電的大旗!高校搞科研。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如果離開企業,就隻是紙上談兵。”幾句話,把在場專家反駁得心服口服。站在最高的視角,學術眼光高端長遠,這也是院士的一種讓人佩服的能力。
李博士補充道,“真的喜歡這樣子的學者,很多學者就想着掙錢,但是蘇锵院士非常讓人敬佩,對學術的執着,對工作的敬業,非常值得同學學習”。
蘇院士對名利看得比較淡,國星光電的總經理曾經到中大,蘇院士的辦公室拜訪,看到辦公室那麼小,很驚訝,後來李程先生到蘇院士家裡拜訪,也是很小的房子,絲毫不像一位院士應該享有的配置條件。“他就是這樣,這些對于他來說都沒關系,他說,地方夠用就可以了。”
兩個小時的聊天很快就結束了,除了了解蘇院士,兩位經理還給我們介紹了企業的發展與核心競争力,分享了大學生活,給予我們職業規劃的建議。蘇院士的平易近人,儒雅,學者風範,讓我們對接下來采訪蘇院士本人充滿期待。老一輩的學者,有着對于學術無窮的熱愛與投入;老一輩的學者,為人處事是他們最寶貴的無形學位;老一輩的學者,像蘇锵院士,值得我們很多晚輩,特别是年輕人學習,也是我們在大學四年中的無形财富。

與佛山國星光電兩位經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