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一個成功者,隻是一個追求者”——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1993級校友王博的創業故事
校友簡介:
王博,1993級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化學班本科生,畢業後先後供職于國營單位及國家建設部,曾投資過互聯網産業,目前任中大博士一百國際集團、廣州水博淨水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1999年,互聯網産業在中國剛剛崛起之時,一位尚在國營單位做矽膠産品研發與銷售的青年,與此後被普羅大衆所熟識的互聯網大佬們——馬雲、丁磊等——齊頭并進,成為了中國第一批互聯網投資者,他創立的中國建材聯盟(也稱“國際建材聯盟”)網站(現該名稱已為他人重新注冊),與搜房網、騰訊等同期活躍在互聯網上。這位投資眼光如此精準的青年便是我們的1993級校友王博。
然而,王博卻說“我是第一批互聯網投資者,也是第一批失敗者。”失敗過後的他有着怎麼的經曆和感悟?從一名互聯網投資失敗者,到東山再起的中國淨水科技先行者,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後,實則是關于堅持精神與家國情懷的動人故事。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校友王博的創業經曆很好地诠釋了其中的精神。
眼光:中國第一批互聯網投資者
從中大畢業後,王博進入一家國營單位——白雲粘膠廠工作了四年,2003年他被調入國家建設部,成為國家部委中比較年輕的一員。别以為王博一直都在體制内工作,他說:“其實我很早就開始投資做項目了。”原來,早在1999年,王博就開始投資互聯網項目了,而且一投便是六百萬,他非常有底氣地說:“我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投資者。”
王博當時投資的是建材、建設領域的電子商務網站“中國建材聯盟”,IP訪問量一天便能達到3萬餘次。因而,王博也自豪地說:“當時做互聯網的人很多,但是在建材方面,我們那時是走在行業前沿的。”他的公司在當年算是一個大公司,具備70餘人的規模,每月光發工資就要二三十萬,作為一個在職的投資者,這實在是一筆很大的資金,後來他便與司長提出辭職,全力以赴投入到他的互聯網事業中。
王博談起當時經常接觸的創業人士,盡是如今響當當的互聯網領軍人物。“以前我與張朝陽、丁磊、馬雲這些人經常接觸的,我們在花園酒店、在深圳小梅沙、在上海、在北京留下很多合照,留下很多難忘回憶。”
堅持:第一批失敗者的前車之鑒
然而,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王博辭職後發現自己缺乏多方面的資源,而員工的工資也是他心中一大負擔,而環境不景氣,他的項目面臨危機。這時有人拿200萬想買下他的服務器域名,他堅持不賣。因為他相信還有機會,但是要做好煎熬的準備。此時,他的公司員工已經從七十餘名縮減到十幾名技術骨幹,辦公地點也從700m2的寫字樓搬到了170m2的寫字樓,兩三個月後又搬到了商住樓,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放棄了項目。
如今回首這段往事,王博的同班同學、現任中國聯塑集團副總裁的林少全感慨道:“他的失敗,有各個方面的原因,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原因。現在項目看起來挺好的,但是可能就是有點超前了,導緻失敗。”王博對此也不勝唏噓:“我放棄項目是2005年的10月份,就差一年,其實隻要再堅持個大半年,再多交幾萬塊,把域名保留下來,到2006年的下半年,互聯網的春天就來了!”然而,就是因為沒有堅持,王博錯失了這個的春天,也錯失了他可能抵達的成功,這是他極大的痛。他說:“現在我與老員工們碰面都會說回頭話,當時要是堅持多一點就好了。” “堅持”,是記者在采訪王博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詞語。當年任93級化院輔導員的吳京洪老師(現任校離退休處處長)回憶起王博,也說:“以前他瘦瘦小小的,但給人感覺挺倔強、挺堅持的。”林少全甚至給他起了個外号,叫“打不死的小強”。對此,林少全說:“王博的創業路程挺曲折的。其實在做淨水行業之前,他做過建材、IT、零售等行業。做建材應該是賺了不少錢,他可能是我們本科班裡第一個開小轎車的人。但是自從建材生意失敗後,他接連做了很多其他行業都失敗了。讓我們比較佩服的就是他并沒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之後又開啟另外一個創業故事。這一點我們都知道,稱他為‘打不死的小強’主要就是贊賞他這種韌勁。”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也讓王博的同年級同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的張藝十分佩服。
2005年放棄項目後,王博給自己放了長假,到香格裡拉、西藏各地轉了一圈。2006年回到廣州後,他加入了一個新的項目——太阳集团app首页的“綠維博士一百”。2007年,他對品牌進行了調整、修改,創立了如今的品牌“中大博士一百”,并在2009年獨立出來,成立了公司。
面對前車之鑒,他不止唏噓,更引以為戒,他暗自鼓舞自己:“現在的方向是對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使剩下一個人,也一定要堅持下去。”而這一堅持,王博就堅持了十年,未來仍要前進。
創新:總是走在“标準”的前面
1993年,中大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化學班迎來了第一屆學生,與化學班、應用化學班加起來共有一百餘名學生,而王博正是這批朝氣蓬勃的學生中的一員。在校園裡的王博,不敢說功課最好,動手能力卻不錯,林少全回憶道:“我們讀化學需要做實驗,他一般都比較好和快地完成任務。” 王博的同班同學、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終身教授胡顯奎也說:“他對待實驗課非常認真,有一股刻苦鑽研的精神,得到老師同學的一緻好評。這或許是他能成功地在白雲粘膠廠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原因。”
當年的同窗如今在各自的領域内大多取得不錯的成就,有的做科研、有的學以緻用當起了老闆、有的成為經濟學教授,有的是企業高管……吳京洪老師談到這一屆學生時說:“他們都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規劃,精力不全都壓在成績上。我感覺他們都很成功,這不僅表現為他們的企業、科研做得多好,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自我認知。”張藝也笑着告訴記者:“我們這一屆很好玩,班級之間特點都特别明顯。化學班大都老老實實讀着書;應化班很多是廣州本地人,心态比較輕松;材化班奇人很多,個性都特别鮮明,王博就在商業方面頭腦很靈活。”的确,王博不僅僅動手能力突出,還有着精準的市場眼光和難得的創新精神。
水,人們每日都在攝入卻又常常忽視的物質,便吸引着王博的眼光。據悉,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與飲用水有關。而“水盲”在中國十分普遍,王博認為這與文化沒關系,與認識點有關,直至今年,國家才出台“水十條”,社會的關注之疏可見一斑。因此,王博在2006年甚至不惜賣掉3套房來投資健康水項目,以此作為他新事業的起點。
“ZDr.100中大博士一百淨水設備”是王博目前經營的唯一品牌,他的公司緻力于“健康、環保、節能”的淨水技術研究及産品開發,提倡小分子、弱堿性、富含礦物質的健康水。在現在的淨水科技研發團隊中,王博是靈魂人物,由他發現問題、提出總的設計理念、發掘相關的材料、進行資源整合,進而提出具體的技術難題,并交由具體的專業人員負責攻破、解決。胡顯奎便是這個研發團隊中的一員。
王博起初涉足互聯網産業,國家标準也未完全建立起來,而今他緻力于健康水項目,也常常遭遇行業具體标準缺失的難題。國内關于健康水标準的缺失使王博非常困惑,同時也在産品宣傳和發展上造成了阻礙。王博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飲水标準以安全為主,沒有針對高端飲用水的安全标準,因而我們目前隻能參考礦泉水的标準。當下之急是推動國家建立健康水安全标準,隻有标準建立起來了,才有參考性。”
現在,王博90%的精力都用在水的研制上。濾芯是淨水的核心,而他需要不斷地對配方做檢測報告,以尋找到最優配方,其間難免總是曆經失敗。他說:“做材料基礎研究的要試無數條失敗的路,而成功的路隻有一條,但是失敗也算成功,起碼你證明了這條路是失敗的。”這種勇于創新又坐得住冷闆凳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情懷:緻力于造福人類的健康水
目前王博團隊已在健康水領域持有30多項專利,其中有兩項非常重要的專利,一種是調節硒含量預防癌症和疾病的淨水機,另一種是可調節PH值、礦物質微量元素和水溫的嬰幼兒直飲機。
據王博介紹,防癌水機幾乎囊括了他之前其他淨水機針對尿酸、糖尿病、便秘等疾病的技術,又是一種專門預防癌症的淨水機。胡顯奎告訴記者:“王博在抗癌方面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他發明的防癌水機或許能從源頭上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在2003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已決定認可硒為抑癌劑,一方面,硒能降低患癌風險;另一方面,硒可在人體内産生抗癌變的作用。防癌水機能夠生産富硒水,這就是王博今後想主攻的具前瞻性的項目,目前他還在尋找最優配方。
對于癌症來說,預防比一切都重要。王博非常希望防癌水機的出現能真正幫助人們預防癌症,他說:“防癌水機作為一個終極産品,不隻為了賺錢,更為了造福人類。”張藝在采訪中也告訴記者:“王博很熱心,也很懂得結合他的項目來做公益。”其實,他的偉大心願背後飽含着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2012年,王博的妻子身患癌症,留下三個幼小的孩子。他面色凝重地談起妻子當時的病情——因為發現得晚,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各個部位。王博苦笑道:“幾乎跟醫院裡各個科室的醫生都熟悉了。”不堪病魔的糾纏,妻子最終遺憾離世,這也成為王博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因此,他也下定決心提出防癌水機的設計理念。為此他咨詢了很多中、西醫專家,自身也看了許多資料,力求試驗出最優配方,希望從預防入手,造福更多的家庭和發展中國家的人群,甚至全人類。
寄語:做不了成功者,便做一個追求者
談到自己的曆次投資,王博自我調侃地說:“我投資多,但失敗也多一點。”他跟記者強調,“項目的難點也就是堅持問題”。作為創新創業的先行者,王博不忘給正在創業或準備創業的同學們提出建議:“第一,當你遇到困難,想堅持卻又不知道怎麼堅持時,應砍掉所有開支,比如我在2010年時很困難,就把所有給我帶來負擔的開支都砍掉了,提前過冬。第二,當事業出現落差時,要耐得住這種落差,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态。”
王博不僅将他當年所學學以緻用,同時推己及人,不忘造福人類健康的長久事業,契合了羅俊校長提出的“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十二字人才培養目标,是學子們在人生道路上值得借鑒的榜樣。他說:“我在中大不算一個成功者,算一個追求者。我一直努力追求做一個有良心和社會責任的企業。我們的想法雖然超前,但是有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