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培欽教授課題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制C2+産物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發布人:陳昱昀 責任審核人:馮雙

 

近年來,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因其溫和的反應條件和生産高附加值産品的巨大潛力而備受關注,而作為電催化CO2RR的潛在産物,C2+化合物(如乙烯、乙醇、乙酸與丙醇等)在工業發展乃至國民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催化劑,銅基化合物在電催化CO2RR中對C2+産物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同時,多種新型多孔配合物,如金屬有機框架(MOF)、共價有機框架(COF)與π-π堆積框架(π-π stacking frameworks)等近年來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多種銅基配合物也開始被用于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并顯示出了優越的性能。此前,廖培欽教授團隊曾報道一種基于酞菁銅的MOF材料(PcCu-Cu-O)的電催化CO2RR性能,其對乙烯産物的法拉第效率可達50%(J. Am. Chem. Soc. 2021, 143, 7242)。基于之前的工作,廖培欽教授團隊針對電催化CO2RR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并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

之前,該團隊已有多項工作讨論了CO物種的遷移與*CO中間體的耦合對于電催化CO2還原反應中C-C耦合的重要意義(J. Am. Chem. Soc. 2021, 143, 7242;Chem. Commun. 2021, 57, 12764)。一般而言,*CO與其他中間體(如*CO、*CHO、*COH等)的耦合有利于乙烯、乙醇等産物的生成。有鑒于此,該團隊對*CO中間體的耦合通過不同手段進行調控,從而達到控制産物選擇性的目的。首先,團隊通過銅離子與1,2,4-三氮唑構建了具有三核銅位點的銅基金屬-多氮唑框架(MAF)Cutrz,并将其應用于電催化CO2RR。理論計算表明,在三核位點的同側可同時完成多個CO2分子向*CO中間體的轉化,提高*CO的覆蓋率,從而促進*CO中間體的耦合。性能測試表明,在−0.8 V vs. RHE的電位下,乙烯、乙醇等C2+産物的法拉第效率可達80%,電流密度可達280 mA cm−2,這表明Cutrz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性能。此外,Cutrz合成所需的金屬鹽與配體成本較低,可在水溶液中常溫快速合成,有望應用于工業大規模生産。該工作以通訊形式發表于ACS Catal.,文章第一作者為太阳集团1088vip碩士研究生黃大帥(Da-Shuai Huang, Hao-Lin Zhu, Zhen-Hua Zhao, Jia-Run Huang, Pei-Qin Liao*, and Xiao-Ming Chen; “A Stable and Low-Cost Metal-Azolate Framework with Cyclic Tricopper Active Sites for Highly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 2022, DOI: 10.1021/acscatal.2c01681)。然而,與乙烯、乙醇等産物不同,醋酸鹽的生成往往需要*CH3和CO2的耦合,因此以醋酸鹽作為主要産物時應當抑制*CO與其他中間體的耦合。基于這一考慮,團隊構建了一種二維導電酞菁銅COF(PcCu-TFPN),其中的孤立位點有利于避免*CO與其他中間體的直接耦合。性能測試表明,在−0.8 V vs. RHE的電位下,生成醋酸鹽的法拉第效率可達90.3%(其中乙烯法拉第效率可達50%),電流密度可達12.5 mA cm−2,這是目前已報道的CO2電轉化為醋酸鹽的最好性能。理論計算表明,該酞菁銅位點的電子密度較高,有利于CO2分子首先還原為*CH3中間體,随後吸附另一CO2分子耦合,最終形成醋酸鹽産物。近日,該工作以通訊形式發表于Angew. Chem. Int. Ed.,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為太阳集团1088vip碩士研究生邱曉鋒和黃嘉潤(Xiao-Feng Qiu#, Jia-Run Huang#, Zhen-Hua Zhao, Hao-Lin Zhu, Zhuofeng Ke, Pei-Qin Liao* and Xiao-Ming Chen; “A Stable and Conductiv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Isolated Catalytic Active Sites for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Acetate”,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6470)。

 

 

除C-C耦合之外,質子的轉移對電催化CO2RR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探究這一問題,該團隊首先通過在二維銅基MOF材料(Cu-HITP)表面包覆聚多巴胺(PDA)的方式向活性位點附近引入亞氨基和酚羟基。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在−1.2 V vs. RHE的電位下,該材料對乙烯、乙醇等C2+産物的法拉第效率可達75%。通過對比實驗可推測出,多巴胺中的亞氨基可與中間體形成氫鍵,實現穩定中間體的效果,有利于CO2的深度還原;酚羟基上的活潑氫可作為CO2RR的質子源,提高質子轉移效率。該工作以通訊形式發表于ACS Catal.,文章第一作者為太阳集团1088vip碩士研究生趙振華(Zhen-Hua Zhao, Hao-Lin Zhu, Jia-Run Huang, Pei-Qin Liao*, and Xiao-Ming Chen; “Polydopamine-Coating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Bi-Copper Sites for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 C2+ Products”, 2022, DOI: 10.1021/acscatal.2c01681)。在該項結論的基礎上,為了更為明确地定義這種質子源位點,團隊進一步設計并構建了一種全新的π-π堆積分子晶體(CuBtz)。該化合物分子由銅離子和1H-苯并三唑構成,并通過π-π相互作用構建成框架結構。該化合物具有潛在的雙核銅位點,位點一側未配位的氮原子處存在活潑氫原子,或可作為CO2RR過程中的質子源。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在0.1 M KHO3電解液中,CuBtz對乙烯、乙醇等C2+産物的法拉第效率可達73.6%;而在1 M KOH電解液中,C2産物的法拉第效率可維持于61.6%,電流密度約為1 A cm−2,生成C2産物的總反應速率為5639 mmol m-2 s-1,這一效率超過了目前所有配合物電催化劑。團隊進一步通過理論計算和對比實驗證實,對于*CO向*CHO中間體的轉化,相比于從反應溶液中獲取質子,從未配位的氮原子處獲取質子具有更低的能壘。換言之,這一特殊的活潑氫位點可向中間體提供質子,并且從電解液中進行質子補充,從而充當“質子中繼站”(Proton relay)的角色,有效降低質子轉移的能壘。該工作以全文形式發表于J. Am. Chem. Soc.,文章第一作者為太阳集团1088vip博士研究生朱浩林(Hao-Lin Zhu, Hui-Ying Chen, Yu-Xuan Han, Zhen-Hua Zhao, Pei-Qin Liao,* and Xiao-Ming Chen; “A Porous π-π Stacking Framework with Dicopper(I) Sites and Adjacent Proton Relays for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 C2+ Products”, 2022, DOI: 10.1021/jacs.2c04670)。

 

上述所有工作通訊作者為太阳集团1088vip廖培欽教授,所有工作均得到太阳集团1088vip陳小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省科技重點項目和廣東省傑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