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科研新突破!Nature刊文“編織”一張好用的晶體分離膜

發布人:陳昱昀 責任審核人:馮雙

在太阳集团1088vip鄭治坤教授的實驗室中,我們見到了附着在矽片上的彈性晶體膜。如果不是鑷子夾取造成的殘缺,幾乎肉眼無法看見它的存在。然而,做好這樣一張膜,團隊整整用了五年時間。

附着在矽片表層的編織晶界聚合物均孔膜

五年磨一劍,鄭治坤教授團隊成功制備出高韌性、高彈性、高機械強度的編織晶界聚合物均孔膜,并報告了一種利用犧牲性小分子結構導向劑,導向相鄰晶疇形成編織晶界結構的制備方法,有望擴展晶體膜在分離、光電、柔性器件等領域的應用。近日,相關成果刊發在《自然》雜志。

一張極薄的分離膜,可能帶來生産變革

全球每天生産原油超過1億桶,從原油到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往往需要經過蒸餾、催化等工序分離不同物質。從大型煉油塔的建造和維護,到加熱消耗的能源,石油化工近80%成本花在分離上。膜分離法成為化工生産領域降低能源消耗、削減加工成本、提高分離效率和産品純度的一條出路

理論上,膜分離是常規分離成本的十分之一。鄭治坤說。傳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分離膜,浸到油裡會被溶解或溶脹,使用全結晶的分離膜則不會。

為此,鄭治坤教授課題組深入研究晶态聚合物均孔膜的制備、結構和性能調控等問題。從把膜制作出來,到實現孔洞均一,再到讓它更高效、更可靠、更耐用,無數次反複試驗,攻關攔路虎,最終破題。

實驗室裡的試劑瓶和結晶皿

我們這項研究其實解決的是兩個力學問題,一是材料強度和韌性的同步提升,二是改善晶體的脆性,讓它不那麼易碎。通常,天然和合成晶态材料是由多個單晶晶疇連接到一起,其間的大量晶界制約着材料的機械穩定性。這種影響在由單層原子或少數原子層構成的二維晶體中格外嚴重,一個線性晶界就将導緻二維晶體薄膜的斷裂。

對各種材料來說,機械強度和韌性往往互相矛盾,難以兼得,對于晶體當然亦是如此。在鋼鐵冶煉中,人們通過引入新的物質——碳,來改變材料結構,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質,調制出強度和韌性均合适的材料。但在晶體的制備中,摻雜難以做到,因為結晶就是排異的過程。

經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鄭治坤團隊想到了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種典型結構——編織結構。如同毛衣由毛線經緯交織而成,部分高分子材料在聚合時也能相互纏繞、交錯,從而擁有較強的柔性。

鄭治坤介紹:這種結構一般不會在晶體中存在,但為了獲得這種柔性的性質,也許可以把這種結構遷移到晶體中去。

實驗表明,這種全新晶界結構——編織晶界連接形成的晶态聚合物膜具有高韌性、高彈性和高機械強度的特點,其抗壓性能接近鋁合金和黃金。當材料受力斷裂時,裂紋不擴展,且不影響裂紋附近膜的機械性能。

編織晶界聚合物均孔膜合成示意圖

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鄭治坤團隊在制備二維晶體聚合物時加入犧牲性導向試劑,以線性聚合物為,利用其自發纏繞、穿插的特性,将二維聚合物編織起來,形成編織晶界。待晶界形成,線性聚合物又會随排異的結晶過程自動離開。

高中時一次參觀啟發分離膜的研究興趣

鄭治坤高中時曾随學校組織參觀縣裡的一個自來水廠。因為好奇,他問工作人員什麼是中法水務”——中國企業與法國企業合資成立的水務集團,但工作人員開玩笑說其實應該改名為法中水務,因為技術都是法國的。

至今,鄭治坤仍然深深記得那次參觀。從河裡引水,分離出雜質,再經過消毒等流程……水廠裡發生的一切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污水處理是把水和雜質分離,海水淡化是把水和鹽分離。水處理、化工生産,甚至食品加工領域都有分離的重要環節。而這,離不開一張好的分離膜。我那時候就想做分離,要讓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可能這早已成為我選擇研究方向時的潛意識。鄭治坤說。

鄭治坤教授指導博士生楊永航做實驗

鄭治坤感歎道以前以為做這張膜很簡單,實際上,越做越感到困難。

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問題

而不是換個問題

這項研究的難度在于,做好一張分離膜,需要多學科交叉,在力學、材料學、化學等領域都需要深厚開闊的學術功底。全球科學家都在孜孜以求,試圖破解這個不可能任務

鄭治坤的本科專業是化學教育,研究生階段接觸了電分析。2008年,他出國從事博士後研究,表面物理、有機合成、分子工程材料都曾是他的研究領域。2017年回國以後,他開始從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領域的研究。

我們是做化學的,但這項研究也涉及到了物理中晶體的聚集态結構,尤其是力學的一些知識。能夠取得這項成果,離不開我們課題組對有機合成和高分子物理兩個領域知識的理解。

當你發現這個太難的時候,會選擇換一個研究問題嗎?有人忍不住問他。

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換個問題。我們高分子材料的課題組,往往就是用一種材料一直研究下去。

鄭治坤舉了一個例子:聚乙烯(PE)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塑料原材料,它既可以做最普通的塑料袋,也能用來做防彈衣,或是做成人工關節,替代人體的骨骼結構。材料的物質組成沒有變化,但它的聚集态結構發生了改變,這也許就能帶來新的應用。

博士生楊永航做實驗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晶體材料自發現以來便備受關注。其具備的多種理化性質使其在光電信息、催化、可穿戴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許多潛在應用價值。然而,這類材料在制備上往往有産率低、結構性能不穩定等問題,極大限制了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鄭治坤介紹,課題組一直希望解決碳四到碳八的分離問題。其中,支鍊碳五和碳六是典型的汽油組分,碳八則有鄰二甲苯、對二甲苯、間二甲苯、乙苯等,其中對二甲苯(PX)是生産聚酯纖維和樹脂、塗料、染料及農藥的原料。

這些都是生活中十分常用的化工材料,而我們的目标就是更高效率地獲得純度更高的産品,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低成本、環境友好等目标。

我們一定要做好這張晶體分離膜。鄭治坤介紹,下一步,團隊還将繼續圍繞這種分離膜的制備方法和分離性能開展研究,尤其是對分離膜的穩定性、分離純度、分離速度和對環境的要求等進行實驗檢驗。在未來,這張分離膜還可以改性,通過調整孔徑、分子和分子的主客體相互作用、電性、磁性等性質,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鄭志坤教授

鄭治坤,太阳集团1088vip、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晶态有機聚合物膜,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特種工程塑料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在國家海外引才計劃青年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和面上項目等的支持下,近年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七十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

 

 

 

 

文章來源自太阳集团app首页微信公衆号,原文名稱:中大科研新突破!Nature刊文編織一張好用的晶體分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