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曆
1961年畢業于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系。
工作經曆
曾任化學系主任,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産業協會理事,中國環保産業專家庫專家,中國工業水處理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環保産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水處理專家組組長,《環境化學》雜志編委。
講授課程
暫無資料
科研方向
他幾十年來在太阳集团app首页先後從事過海洋化學、海洋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半導體化學、半導體器件與工藝、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環境化學、環境分析化學、環境污染控制化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
科研項目
暫無資料
獲獎情況
國家級專家,1992年榮獲國務院最高一級政府特殊津貼。1985年中國發明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先後被評為1985年,1989~1993年廣東省環保先進工作者,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廣東省環境保護局、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推薦為廣東省環境工程技術帶頭人。早在八十年中他的名字及業績便載入中國發明協會編審出版的“當代中國發明家大辭典”。最近,他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确認為二十世紀100年中廣東省1000位影響和貢獻最大的科技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和事迹被編入廣東省政府編審出版的“二十世紀科學技術全紀錄”一書中。
二十年來,他帶領的科研集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研究課題始終瞄準水處理領域的難點、熱點,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後有九項較重大的科研項目通過國家和省級技術鑒定,其中五項達世界先進水平,其餘四項為國内首創,達國内先進水平。曾先後榮獲國家發明獎兩項,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一等獎兩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五項,光華科技基金三等獎一項,廳局級二等獎十多項。他還曾先後到香港、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芬蘭、美國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
論著一覽
暫無資料
相關成果
1993年創建了我校環境化學碩士點,八十年代開始研究生的培養,近年還接受了培養外國留學生的工作。自70年代末以來,朱錫海教授帶領化學系環境治理研究室從事分離方法和環境污染控制化學的研究,尤其着重水處理新技術、新設備、新試劑及其基礎理論的研究,在國内外廣泛應用的氣浮分離淨水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在理論上提出了一個衡量氣浮分離效率新的表征參數“氣浮表觀活化能”,這一新的參數揭示了氣浮分離效率的規律,為研制高效氣浮分離技術設備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經對溶劑氣浮機理深入研究确認:它是氣浮分離和兩相間(水相和有機相)傳質過程的耦合,而這兩個過程又是互相制約的,其中,氣浮過程是影響溶劑氣浮分離效率的關鍵,從而澄清了多年來國内外對溶劑氣浮機理相互矛盾、混淆不清的各種提法,針對目前國内外氣浮分類名稱、術語的混亂妨礙有關學術交流的情況,朱教授提出了一個以氣浮分離前體系是否均相作為分類依據的新分類方法。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項經過技術鑒定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氧化絮凝複合床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究課題。該技術是從三維電極的原理出發,巧妙配以催化氧化技術。當需要處理的含有機污染物的工業廢水流經氧化絮凝複合床裝置時,在一定的操作條件下,裝置内便會産生一定數量的具極強氧化性能的羟基自由基(?OH)和新生态的混凝劑,使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迅速被去除。該技術目前已出口台灣及日本,并在日本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