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姓名:徐如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2-02

籍貫:浙江省上虞市人

職位:無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稀土化學與物理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聯系方式 

電話:暫未填寫

傳真:暫未填寫

郵箱:暫未填寫

通訊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郵編:510275

個人網站:暫未填寫

教育經曆

1950上海國立複旦大學化學系學生
1952上海國立交大化學系學生
1958上海複旦大學化學系進修

工作經曆 

1952-1955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5-1978吉林大學化學系講師
1978-1979吉林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1979-現在吉林大學化學系教授
1984-現在吉林大學化學系博士生導師

講授課程 

暫無資料

科研方向 

1. 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學研究
微孔無機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學就是無機微孔化合物的分子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 即以材料的功能為導向,進行結構設計,最終實現定向合成。
研究内容包括:
a具有特定孔道結構的分子篩的定向設計:
利用計算機輔助的方法,以功能為導向,開發設計具有特定孔道結構的簡單,快捷,高效的理論方法,并建立分子篩假想結構數據庫。
b無機微孔化合物的定向合成:
主要通過三條定向合成路線: 模闆指導下的定向合成路線;結構基塊構築的定向合成路線;數據挖掘輔助定向合成的路線為指導方法,進行無機微孔晶體的定向合成工作。
2. 新型微孔無機化合物的合成與表征
采用水熱和溶劑熱方法,在磷酸鹽、砷酸鹽、硼酸鹽、钛酸鹽、氧化鍺與鍺酸鹽等體系中,進行具有新穎骨架結構的無機微孔材料的合成,并通過大量的實驗進行無機微孔化合物合成規律的研究。
3. 分子篩晶化機理的研究
對晶化過程中的晶化動力學與晶體模型,以及轉晶機制進行系統地研究,以得到晶核的生成與結構關系,晶化中的模闆劑所起到的具體作用,進而輔助定向合成。

科研項目

暫無資料

獲獎情況

1. 《分子篩晶化機理及雜原子分子篩的開發》研究,獲得1985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 《分子篩的晶化理論及新型分子篩的研制》,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3. 《新型微孔晶體的研究》與《醇體系中無機物的合成與晶化規律研究》分别獲1992年、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又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4. 《三維骨架微孔化合物單晶合成與制備》獲199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5. 《新型微孔晶體合成與新合成路線開發研究》獲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6.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化學獎。
7.1986年和1990年先後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和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8.1998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與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所任職務
1. 他曾擔任過國内著名學術刊物《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文版)、《無機化學學報》與《應用化學學報》的副主編。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與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顧問委員。
3. 1995年以他與闵恩澤院士為主席在中國首次召開了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
4. 他是2007年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15th IZC)的組織委員會主席。
5. 他先後應邀為《國際材料化學雜志》,《微孔材料》、《催化快報》、《催化前沿》、《無機化學通訊》、《微孔與介孔材料》與《固态科學》等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的編委或顧問編委。
6. 1998年當選為國際分子篩協會(IZA)執行理事。
7.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8. 200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論著一覽

暫無資料

相關成果

        徐如人教授195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任職于吉林大學化學系, 1979年任教授,曾任化學系主任、合成與催化研究所所長等職。他長期從事"沸石分子篩合成與結構化學""無機合成化學"基礎研究。二十多年來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無機微孔晶體合成化學、結構與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學的研究""水熱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我國在上述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分子篩機理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見解,對新型無機微孔晶體的開發有重要貢獻,他與其研究集體開辟了一條在有機溶劑熱體系中特種鍊狀,層狀與三維骨架結構無機化合物的合成路線,他們成功合成的磷酸鋁JDF-20孔徑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微孔磷酸鋁。近十年來從事微孔晶體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研究,對一維、二維、與三維磷酸鋁體系的分子設計與定向合成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批國際先進研究成果。他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了《沸石分子篩的結構與合成》、《固體核磁共振》、《無機合成化學》、《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 A China Perspective》、《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與《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等八部學術專著。妻子龐文琴,同為吉林大學教授,分子篩研究專家。

個人事迹
響應國家 建設東北
        195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徐如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号召,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無機教研室任教。在老一輩化學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導下,參與了艱苦的建系工作。
徐如人的青年時代是伴随着新中國的誕生而開始的。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期間,他深受當時任職于化學系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教誨與薰陶,養成埋頭實驗,一絲不苟的好學風。50年代中期在複旦大學進修期間,直接得到了著名無機化學家顧翼東教授的教誨,不斷擴大知識視野,活躍學術思想。
專業帶頭人
        徐如人是吉林大學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專業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文革"前,從事"釩、钼多酸""釩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20餘篇。在顧翼東教授指導下,1958年取得了"1∶3多釩酸铵的制備與應用""黃钼酸的制備與脫水"的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并被詳細輯入聯邦德國《蓋墨林無化機學手冊》一書。粉碎"四人幫"之後,從70年代中期開始,徐如人看到我國石油化工迅速發展的廣闊前景,遂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轉向與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密切相關的"沸石分子篩合成與結構化學"基礎研究。
        20多年來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無機微孔晶體合成化學、結構與性能"等領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并有獨創性的突破,為我國在該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分子篩晶化機理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見解,首次應用高能電子衍射确證液相内晶核的生成與結構,并開發出一系列分子篩液相導向劑;提出了模闆作用機理、晶化過程中的晶化動力學模型與轉晶機制等。對新型無機微孔晶體的開發與其化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采用水熱合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合成出磷酸镓、砷酸鋁、砷酸镓、硼酸鹽、钛酸鹽、氧化鍺與鍺酸鹽等七個系列全新微孔晶體70餘種,并對微孔晶體成孔組分元素的擴展、微孔晶體結構單元的多元化與相關規律的發現,以及新型造孔合成反應與微孔晶體單晶制備路線與技術的開發等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與其研究集體開辟了一些新的無機合成與制備路線,如在有機體系中特種鍊狀、層狀與微孔結構無機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并合成出一批全新化合物,如具有20員環特大孔結構的磷酸鋁晶體(14.5×6.2 JDF-20,是迄今國際上合成出來的具有最大孔徑的微孔物質,建立與完善了四條微孔晶體單晶的制備路線;已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于1987年出版了《沸石分子篩的結構與合成》,1989年出版了《固體核磁共振》,1991年出版了《無機合成化學》三部學術專著。為了向國際上全面介紹我國在分子篩與微孔晶體化學研究領域的成就與貢獻,他與高滋教授、徐雁博士合作撰寫并出版了專著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95)。
 
國際學術界所矚目
        徐如人的學術研究,為國際學術界所矚目。1980年以來,他應邀多次到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進行講學及學術訪問,并與有關研究集體建立了良好的協作研究關系。1984年他被聘任為南斯拉夫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并應邀作大會邀請報告,此後依次被聘為第7屆(東京)、第8屆(阿姆斯特丹)、第9屆(蒙特利爾)、第10屆(聯邦德國)國際分子篩大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或合成與晶化分會執行主席之一。
19906月在日本召開的國際微孔晶體化學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并擔任執行主席。近五年中,他又多次被邀在國際微孔晶體與分子篩、催化與材料科學等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1995年以他與闵恩澤院士為主席在中國首次召開了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他又受聘為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的《國際材料化學》雜志、國際雜志《微孔材料》與美國《催化快報》等雜志與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化學部的國際顧問編委。
 
培育人才
        在吉林大學長期工作中,徐如人十分重視對中青年人才的培養與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他的态度也像搞科研、教學一樣嚴謹,一絲不苟。同時對年青人委以重任,讓他們挑重擔,将他們推向科研與教學的前沿,鼓勵競争,同時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盡力讓他們能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中成長。1978年恢複研究生制度以來,他和他的研究集體指導培養博士研究生2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後研究人員4名(其中有來自德國漢堡大學的梅迪樂博士),在已畢業的博士中,有2人于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号,1名獲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5名獲中國青年化學獎,1名獲霍英東青年科技獎。其中馮守華博士于1994年連續獲得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自然科學基金會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與中國傑出青年基金。
 
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10月在第十四屆第三世界科學院(14th TWAS)院士大會(General Meeting)上經全體院士選舉,并經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資格委員會審議,徐如人教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科學院、國家研究理事會、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發達國家的科學組織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産生的。他們均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并對第三世界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第三世界科學院每年增選新院士40名左右,現有院士589名,分别來自全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81名院士來自發展中國家,108名外籍院士(Associate Fellow)來自或工作在發達國家,其中有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