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姓名:吳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5-03
籍貫:安徽蕪湖
職位:
聯系方式
電話:暫未填寫
傳真:暫未填寫
郵箱:暫未填寫
通訊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太阳集团app首页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郵編:510275
個人網站:暫未填寫
教育經曆
1982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
198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師從朱鵬年教授);
工作經曆
1989-1992年在德國BASF公司,任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
1992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1995年受聘為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教授。
1982年獲首屆郭沫若獎學金;
1989年獲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
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997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9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年會特别邀請報告獎并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每年全世界僅五名高分子研究人員獲選);
2001年獲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被評為中科院優秀博士生導師;
2002年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表科學論文260多篇。
講授課程
暫無資料
科研方向
吳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分子膠體和溶液中有關物理化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下,在科大建立了大分子膠體和溶液實驗室,并開展有關大分子物理和膠體化學方面的研究。已為科大培養了三名博士生,現有六名博士生在讀。兩名博士生先後榮獲"求是"優秀研究生獎。首位博士生于2001年畢業時,其博士論文獲當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别獎,吳奇教授也因此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吳奇教授曾于1982年獲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989年獲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997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年會特别邀請報告獎以及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Fellow;2001年獲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和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科學家獎;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吳奇教授還是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深圳大學,南開大學,蘭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武漢大學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客座或兼職教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的榮譽研究員及華中理工大學的顧問教授。他還兼任《高分子學報》、《化學物理學報》和《應用化學》以及Polymer、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等期刊編委。至今已在JAC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60多篇(包括94篇Macromolecules) ,其研究成果受到國内外同行們的關注,曾65次應邀在國際會議(包括兩次在美國著名的"Gordon"學術會議以及一次在美國物理年會)上做邀請報告。曾獲發明專利三項,技術轉化兩項。
吳奇與中醫
美國加裡佛尼亞州金山灣區著名執照中醫師, 天津中醫學院醫學博士、客座教授, 曾分别任職于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美國加州南灣大學,美國世界傳統醫學聯盟,美國矽谷吳奇中醫診療院。中醫治療疑難疾病時,往往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患者的五運六氣體質結構;二對人體的太極氣化結構及天人合一太極共振了解不足。在治療疑難疾病時,應該綜合考慮天人合一、五運六氣理論,結合天人合一太極共振扶正,可能從更深層次調動人體的自我修複系統。中醫吳奇學習中醫已逾三十年,在美行醫教學已有十六年,前後接觸了大量的疑難病人與癌症病人,結合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在《黃帝内經》等基礎上,創立了太極黃金分割共振針灸、按摩治療和保健新方法。
科研項目
暫無資料
獲獎情況
暫無資料
論著一覽
暫無資料
相關成果
高分子化學家。1955年生于安徽蕪湖。198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7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德國BASF公司研究總部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化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從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鍊的構象變化和組裝以及高分子凝膠方面的研究。設計了高溫激光光散射儀,并測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鍊構象,觀察到高分子線性長鍊可随溶劑性質的變化,從伸展的無規線團蜷縮成穩定的單鍊小球,揭示了鍊折疊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過程。其有關微乳液的數據處理方法被稱為"安吳氏作圖法"。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